□金冷
最近,筆者回老家荔城區西天尾鎮碗洋村,參觀了莆田市最大的一座關圣廟,廟內奉祀的是目前福建省內最大的一尊關公銅像。回城區后,我再次認認真真拜讀了《三國演義》一書,重點了解關公的情況,感觸頗深。
據有關資料載,關羽,生不詳,卒于220年,字云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名將,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于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后,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后,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后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后,民間尊他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圣大帝”,崇為“武圣”,與“文圣”孔子齊名。《三國演義》尊其為蜀國“五虎上將”之首,毛宗崗稱其為“《演義》三絕”之“義絕”。
在《三國演義》里,“關公”不僅使用頻率特高,而且是第一個出現的“times;公”。例如:“乃分關公引一千軍伏山左,張飛引一千軍伏山右,鳴金為號,齊出接應。”“關公曰:lsquo;盧中郎已被逮,別人領兵,我等去無所依,不如且回涿郡。rsquo;”這兩例,見于開篇第一回:“宴桃園豪杰三結義,斬黃巾英雄首立功。”當時關羽很年輕,未有冒尖表現,卻已獲得了“公”的尊稱。再看這個例子:“玄德聽令,撥關公、張飛各引軍一千,伏于山后高岡之上,盛豬羊狗血并穢物準備。”(第二回)這里,關羽稱“關公”,劉備和張飛沒能得到這個榮譽。桃園結義的時候,“劉、關、張”各多少歲?據《三國演義》的交代,劉備是28歲。那么,二弟關羽可能是25歲上下。但是,查看史家的論述,可以見到這么個說法:“劉、關、張三人桃園結義時的年齡分別是關羽25歲,劉備24歲,張飛20歲,大哥應是關羽而非劉備,三國演義之說乃是對史書中劉、關、張三人恩若兄弟的想象與附會,不足為信。”是否如此,尚需做更深入的研究。然而,無論如何,關羽這個站立劉備身后的青年馬弓手,被破格稱“公”,是獨一無二的。演義的作者穿越了時空,把社會大眾的共識性認可注入這個人物,使之一開始便“圣”化了。
關羽成為“武圣”,應是講故事講出來的。而流傳面極大的《三國演義》,應是把“關公”托上神壇的巨手。筆者認為,這部文學作品對關羽形象的塑造,主要突出了三個方面的特點。這就是:雄表、神勇、重義。“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這是《三國演義》第一回所描寫的關公之雄表。至于神勇,演義中有聲有色的描寫甚多。溫酒斬華雄,閃電般砍殺顏良、文丑、蔡陽,速度之快令人震驚。刮骨療毒,談笑自若,單刀赴會,無所畏懼,其英雄氣派同樣成了大眾之美談。這里,著重聊聊重義。
《三國演義》對關羽品格的描寫,主要是圍繞著“義”字來展開的。比如,第二十五回屯土山上張遼勸降關羽,關公怒曰:“吾今雖處絕地,視死如歸。”張遼大笑曰:“兄此言豈不為天下笑乎?”公曰:“吾仗忠義而死,安得為天下笑?”這句話里用了“忠義”。這句話可以說成“吾仗義而死”,不能說成“吾仗忠而死”,可見表意重點在“義”。后來,在張遼勸說下,關羽提出三點要求:“一者,吾與皇叔設誓,共扶漢室,吾今只降漢帝,不降曹操;二者,二嫂處請給皇叔俸祿養贍,一應上下人等,皆不許到門;三者,但知劉皇叔去向,不管千里萬里,便當辭去。”張遼回報曹操,并說關羽表示,一定在作出貢獻之后才離開。操曰:“云長義士,必不失信。”這句話里,跟“信”相對應,凸顯了“義”,“義”與“信”之間存在因果關系:由于有“義”,因而必有“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