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在廣泛刻制和使用糕餅模的幾百年歷史中,人們用糕餅模具制成的餅、糕、粿、粑以及其它糕點,主要是作為祭品、禮品、食品使用的,這就使得糕餅模本身具有了豐富的文化涵義。人們會把自己手工制成的餅、糕、粿、粑以及其它糕點,作為祭品祭祀祖先;或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好友。在家鄉(xiāng)的模具紋飾中以蓮蓬和鯉魚紋樣為多,寓意多子多福。雕刻藝人們還常常在魚或蓮蓬圖案上加刻上囍字或吉祥話語,而使用者則會在各種糕點上點上鮮艷的紅色。在清代,家鄉(xiāng)的糕板(版)上,人們喜歡刻上“狀元及第”“連中三元”“平升三級”的吉祥字樣和紋飾。這樣的模具,常常在孩子生日、上學、升學以及參加重要考試時使用。
還有一種是七夕節(jié)使用的“型糕”(莆田方言,即用一個方型模具印出一個個形狀各異的糕點)模具。用餅模或糕板(版)印制“型糕”,家長們在米粉或糯米粉中加入白糖等食料,再用“型糕”模具印制出魚形、花形、葉形、葫蘆形、蓮蓬形、元寶形、桃形、佛手形的米食“型糕”,蒸熟后又點上紅、黃、綠的顏色,作為禮品送給親朋和鄰居的孩子,“型糕”變成了孩子們的喜愛食品,一幅其樂融融的生活風景畫盡在眼前。
據(jù)了解,我國南北方民間的糕餅模具在用材、形狀、紋飾和使用方式上多同少異甚至大同小異,呈現(xiàn)出糕餅模具躍然橫跨于面食和米食兩種文化之上的生動景象。例如,在南北方民間的糕餅模中都有“春”字模具的使用。據(jù)對清宮糕餅模具的記載,每逢一年“立春”節(jié)氣的到來,宮廷和民間都會認真地使用帶有“春”字的糕餅模具制作點心,用于祭祀。又如,南北方都曾大量地使用“魚模具”,其中既有單個鯉魚或金魚的模具,也有雙鯉魚或雙金魚的模具,表達著對多子多福和子嗣騰達的祝福。
“紅團印”、糕餅模具上對吉祥文化的具象和精神追求,是家鄉(xiāng)祖祖輩輩因為傾注吉祥祝愿而在糕餅食材和吃法上形成的文化凝結。感受著傳統(tǒng)糕餅模具流淌著的強烈的草根性氣息、神秘的雕刻技藝和濃郁的民俗文化味道,我們會更加清晰地感受到莆田民俗文化宏大的歷史面貌和豐富內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