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最近,我到荔城區西天尾鎮后黃村參觀,看到了以前農村使用過的水車、石磨、織布機、揚谷機、篩子、籮筐、簸箕等幾十種莆田傳統農具,尤其是看到印紅團的木制模具——“紅團印”(莆田方言),令人勾起往事,浮想聯翩。
這些農具,我小時候大都用過,也有制糕餅的模具,尤其是“紅團印”是糕點中制式模具家族中的最大類。當時,因為年齡尚小,無法干重體力活,逢年過節,只有輪印紅團或燒火、打掃衛生的份,所以至今記憶猶新。此外,還有不少其它材質的糕餅模具,如陶模具、瓷模具和金屬模具。糕餅模具的制作,一般分為兩種。一是手工雕刻;二是翻模制作。木制糕餅模具雕刻的一個鮮明特點,是一種以“反刻”“陰刻”或“凹刻”為主的“范”。我國古人早在制作青銅器時就使用各種“范”,這是中國器具文化中的一個傳統工藝。“范”是中國人概括各類模具的總稱。作為一種特殊的“木范”,各類糕餅模具的雕刻多用陰刻或凹刻,而用這些模子印制的紅團、餅、饃、糕、粿、粑,則展示出“陽刻”或“凸刻”的繪畫效果,精美絕倫。可以說,中國傳統糕餅模具是展示民間文化習俗和吉祥愿望的“生活木版畫”。
傳統糕餅模具的最大亮色,是雕鏤其上、寓意豐富的各色紋飾。天上飛的,地上跑的;生活現實的,幻想世界的;尋常易見的,宗教神靈的,只要是能夠想象出來的吉祥物,都能變成紋飾,刻在餅模、糕板(版)、餅印、粿印、粑粑模上面,讓印制上這些紋飾的糕餅點心既好吃又好看,還能圖個好彩頭。
莆田傳統糕餅模具雕刻者們十分追求審美效果,主要體現在紋飾的構圖、形象設計和刀刻紋路上。家鄉的藝人們也特別追求不同的藝術表現風格,有的紋飾講究繁復美,把幾種藝術形象堆砌在一起,使紋飾豐滿、充實;有的講究紋飾單一和簡約美,在一個巴掌大小的天地里,寥寥幾刀,便刻畫出一種意境來,如一個福字、一株牡丹、一個桃子、一條金魚,不僅不失其美,反倒把美的形象更加聚焦了。有的紋飾追求逼真,有的則追求寫意,刻意夸張和延伸,透著濃郁的象征意味。還有的紋飾是藝人自己的創作,體現出一種高雅脫俗的獨特韻味。糕 餅模紋飾的藝術形式豐富多樣,對稱與均衡、節奏與韻律、間隔與連續、疏密與重疊、多樣與統一等審美要素,都在傳統糕餅模中得以體現。
糕餅模具的動人紋飾,又與自然界的動物、植物以及一些自然現象之間緊密聯系。曲線、直線、水紋、鋸齒紋、幾何紋、祥云紋、漩渦紋等,多從動植物的圖形中轉化而來,是有“意味的形式”。例如,在家鄉的米糕模上,在一個板(版)面的25個模型上,個個精雕細刻、栩栩如生,在雕刻動物時,只只身姿活潑,神態悠然,顯現著動物的自然神態與悠閑自樂的形象,也彰顯著雕刻藝人們樂觀的生活態度。這些紋飾,無不貫穿著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
糕餅模具紋飾中出現最多的,是與健康、長壽有關的畫面。在家鄉的模具中,出現過普通壽字、圓壽字、長壽字以及其它造型的壽字,也出現過表征長壽的桃子、祝壽的八仙以及寓意相同的“暗八仙”,還有南極仙翁、福祿壽三仙、獻壽麻姑。健康與長壽,是糕餅模具紋飾中一個最搶眼的“主題”。例如,蝙蝠諧音“福”,就把糕餅模具上的蝙蝠形象劃定在“福”的框架內;龜象征長壽,就把糕餅模具上的龜的形象刻畫成人們追求長生不老的神圣“榜樣”;蛙和雨水有聯系,預示著風調雨順;蓮花以及青竹紋飾的出現,則強調了更深的社會文化涵義,鼓勵人們追求蓮花般的清廉,樹立青竹般的品格,嚴肅而不失俏皮地提醒著看到紋飾和吃到糕餅的人們勿忘這些規矩和道德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