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中
“榖城梅雪”系“莆田二十四景”之一,指的是榖城山上白梅綻放如同皚皚白雪,風景特別迷人。“榖城梅雪”幾經(jīng)興廢,早無存跡。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透過歲月的縫隙,回首眺望,似乎隱約可見。夜幕降臨了,今夜月華如洗,我靜聽著華沙流過的聲響,任憑思緒飛揚,對于“榖城梅雪”這一個美麗的稱呼,后人似乎只能在浩瀚歷史長河中去追尋它的面孔了。
榖城梅景最早可追溯至唐代“貞觀之治”年間。相傳,榖城山(俗名為青山)位于黃石鎮(zhèn)水南村,為市之主脈,古稱“城山”,高150米左右,上有松、竹、梅三隱巖,怪石嶙峋,青松翠柏,亭臺掩映其中,城垛依山蜿蜒。榖城地界屋宇相續(xù),商賈甚盛,唐朝時榖城山一度成為八閩游客游覽、騷人墨客詠詩作畫的勝地。山下國清塘清澈見底,上有一座濯纓亭,亭子倒映水中,景致十分迷人,國清塘與榖城山遙相呼應。每年元宵節(jié)前后,山上萬株梅樹齊放,梅花競相吐艷,在數(shù)里之遙遠遠望去,宛若天降瑞雪,山上山下,山里山外,渾然一體,與蓬萊相比,猶過之而無不及,故稱“榖城梅雪”。
史載,榖城山下多書香世家,有明一代,登賢者書者一百八十六人,舉進士五十六名。官紳園榭,庭臺相望,相互連枝,周圍名勝古跡甚多,有南宋名儒林光朝的講學處紅泉書院、北辰宮、戚公祠、太湖祠以及著名的林墩抗倭古戰(zhàn)場等。宋代莆籍史學家鄭樵曾數(shù)度游賞榖城山,寫下《榖城山松隱巖》的七律詩,詩曰:“古嶂回環(huán)畫屏倚,晴窗倒入春湖水。村村叢樹綠于藍,列列行人去如蟻。新秧未插水田平,高低麥壟相縱橫。黃昏倦客忘歸去,孤月亭亭云外生。”榖城勝境之迷人風光,由此可見一斑。
清代莆籍詩人林堯英命名“莆田二十四景”,“榖城梅雪”以其獨特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位居榜首,由此備受關注。“榖城山”沒有下過雪,“榖城梅雪”亦非雪壓梅樹景致,但是,記憶深處,這一場大雪似乎洋洋灑灑下過漫長歲月。從唐至清,榖城梅景延續(xù)了一千年時光,就是“榖城梅雪”名稱的正式出籠也有300多年了。但是,這一景致明清時期兩度受到重創(chuàng)。明嘉靖年間倭亂,受大影響。清朝康熙年間清廷頒布遷界令,影響極大,截界把多年的大樹和成片松柏砍光,又令“巡界兵丁割青,使寸草不留。”當時界內(nèi)與界外界定的一種說法是,“從渠橋的壺山開始,沿著黃石的榖城山,繞經(jīng)水南至寧海橋,然后回到涵江的新浦、鰲山一帶,再往北至江口鎮(zhèn)近海地區(qū)。”這一說法是指北起興化灣南至湄洲灣的大片土地,都是當時界外的地界。相傳,唐朝妙應祖師曾讖云:“城山青,黃石出公卿”,黃石勝景果如妙應祖師所言,人文蔚然。不過,時過境遷,“榖城梅雪”景致漸行漸遠,直至消失殆盡。如今榖城山已被削去大半,有識之士紛紛感慨,“青山已作古,池塘和那滿山梅樹已消失在歷史塵煙中。”迄今,站在榖城宮里,文人墨客到此一游的情景只能在戲臺上重演了,然而,宮內(nèi)那幾株吐青的梅樹還是能令人懷想和觸發(fā)對這一景觀的無窮回味。
談起榖城山不得不提及榖城宮。該宮原址在黃石榖城山梅隱巖,北宋始建,明嘉靖年間毀于倭亂,經(jīng)興廢,明崇禎年間由林贄鼎建于今址(荷嶺),清代重修,保持明原貌,建筑坐東朝西,前后三進,占地面積2606平方米,為保存較完整的明代建筑群,是莆田二十四景中著名的“榖城梅雪”的主建筑群。宮中保存了珍貴的歷代文物,榖城宮現(xiàn)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舊地重游,別有一番感慨。榖城宮門口“榖城梅雪”石刻十分醒目,宮內(nèi)主祀楊公太師(宋朝將領楊繼業(yè)第五子楊延德,俗稱楊五郎,祖籍山西太原),實為奉祀興化宋末抗元民族英雄陳文龍。當時百姓想紀念陳文龍,又怕元朝廷迫害,為掩人耳目,使用障眼法,托名楊公太師建榖城宮,以示紀念,除榖城宮之外,還有鳳山宮(黃石鎮(zhèn)鳳山村)、月溪宮(笏石鎮(zhèn)秀山村)等也是這種情況。陳文龍和楊五郎皆為宋朝將領,全家殉國,滿門忠烈,兩者之間有太多的相似點。不過,百姓敬仰楊五郎精忠報國精神,榖城宮等地的香火也特別旺盛,每年為紀念民間保境驅(qū)疫大神——楊公太師(俗稱太師爺)都有舉行大型的黃石二十四鋪出游活動。這一活動與明朝愛國將領戚繼光抗倭有關,大型出游經(jīng)過四百多年的歷史延續(xù),已然成為當?shù)乩习傩盏囊环N民間信仰、一份期盼已久的“民俗大餐”。多少年之后,百姓開始在榖城宮側(cè)殿公開建本土神邸紀念陳文龍,以緬懷其民族氣節(jié)。
史載,陳文龍乃宋朝左丞相陳俊卿五世從孫,出身“世代簪纓”之家,家學淵源,狀元及第,能文章,負氣節(jié)。興化讀書人恪守“地瘦栽松柏,家貧子讀書”(語出自陳俊卿)祖訓,文龍年方25歲,書法已稱譽一時。初名子龍,南宋度宗皇帝為之更名為文龍。文龍學而優(yōu)則仕之時,正是南宋王朝風雨飄搖、朝不保夕的危難之秋,他“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文能安邦,武能定國”,正所謂“疾風知勁草,國危見忠臣”,文龍正直耿介、嫉惡如仇,怎奈仕途坎坷幾度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