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金冷
春聯,屬于對聯,緣于美妙無比的漢字,家鄉人對詞聯句早已年深日久。張貼春聯據說始自朱元璋那時,之前門扉不貼對聯,而是懸掛兩塊刻有神荼、郁壘名字或畫像的桃木板。坊間說,神荼和郁壘是黃帝手下的大將,有掌控百鬼的法術,常在桃樹下懲治害人的惡鬼。后世百姓將他們刻在門上,嚇唬作惡的鬼怪,保護家宅的平安,這就是桃符。如此,才有王安石筆下“總把新桃換舊符”的詩句。
往昔的春聯還能展示不同的家庭風貌,誰家有個讀書人,可以自撰自寫,那春聯字體端正,內容貼切。一般人家只能請人代寫,那就是家家都能貼的普通聯。因此,大年時在村上行走一圈,從春聯就能把門風家境看個七七八八。有年除夕,當縣令的鄭板橋在街頭行走,看見這么一副春聯,上聯是:二三四五;下聯是:六七八九。橫批是:南北。鄭板橋連忙叫隨從救濟這戶人家。隨從不解,他解釋,上聯沒一,下聯少十,是缺衣少食。橫批有南北,沒東西,這戶人家年難過啊!胸有文墨的窮人,遇見了富有文墨的縣令,得到了衣食,誠可謂一副春聯渡難關。這是趣話,卻是昔日世情的濃縮,春聯可以看門風,也可以看家境。
以前家鄉過年,鄉里鄉親、左鄰右舍都是請堂兄代寫對聯,他也樂此不疲,不但揮毫潑墨,而且句子都是自己想的,既通俗易懂,又對仗押韻,還朗朗上口。有時候從早寫到晚,他都毫無怨言,而且分文未取,甚至貼紙貼墨。我說:“您這樣不是在做賠本生意嗎?”他總是說:“人家請您代寫,那是看得起您。”
堂兄寫的對聯一般以書寫心志為主,如“門前仙浴河清流如畫,院里桂花樹洪福齊天”,將家宅的風光描繪了出來;“爆竹亮響響盈門喜氣,圍爐熱騰騰闔家歡顏”,將大年的快樂氛圍活畫出來;“人勤春早地生寶,風調雨順糧滿倉”,將美好的愿望寄托于未來。這些春聯每一副都意味深長,深長得讓大年也醇厚了好多,再配上“春臨人間”“福滿門庭”“人壽年豐”那樣的橫批,莫道是詩言志,春聯也言志啊!如今堂兄英年早逝,村民們只能上街去買春聯了。
令人贊賞的還不止這些,還有張貼在灶王爺、土地爺神龕兩側的春聯。獻給灶王爺的是:“上天言好事,回宮降吉祥。”獻給土地爺的是:“土能生萬物,地可發千祥。”尤其是這副土地聯,極其精練地道出了眾人對土地的尊重、仰慕,還有發自內心的敬畏。如此敬畏,哪還有保護不好基本農田的后顧之憂?
春聯不光貼在門扉,貼在神龕,即使牲口圈、米缸也不會疏漏。牲口圈貼的是:“牛馬個個矯,豬羊只只肥”;米缸貼的是:“生產五谷農無愧,供應三餐我有功”,這春聯不是虛幻的敬祈,而是在表達辛勤勞作的決心。說一千,道一萬,粒粒皆辛苦,好日子全靠自身的汗水澆灌滋養。
家鄉貼的春聯更為獨特的是露有二寸白頭。那是因為明嘉靖四十一年間(公元1596年),倭寇入侵莆田,燒殺掠奪,無惡不作,百姓被殺戮致死者達三萬余人,致使家鄉先人無法正常過年,只能在正月初四補過大年。為痛悼逝者、寄托哀思,貼露著白頭的春聯。這個習俗,銘刻著家鄉百姓對倭寇入侵的痛苦記憶以及對親人的深切懷念。而這一有著特殊符號的春聯,竟延續至今。
而今的春聯都是印刷的,紙張光鮮,金字耀眼,還有吉祥圖案,哪還能看出家庭間的貧富差異、文化高低?更無法培養揮毫潑墨的人才。千篇一律的春聯,好看是好看,卻用外在的精美,掩蓋了內在的萎縮。真是金無足赤,事難完美。惟愿瑕不掩瑜,萬事遂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