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松
青年時代的黃寶珍靚照
黃寶珍當年演出照
黃寶珍當年扮演的阿慶嫂
民國二十三年初冬,位于城內東黃里的一間黃姓祠堂里,隨著一陣清脆的嬰兒啼哭聲,宣告了一個小生命的誕生。貧困的家庭,貧窮的母親,注定這是個苦命的孩子。但是誰又能想到,正是這來到世間的第一聲啼哭,十二年后唱響了莆仙戲天籟之音。
苦難童年
小生命的降臨,并沒有給貧困的黃家帶來喜悅,而是多了一張吃飯的嘴巴。父親體弱多病,母親為了生計又是賣菜又是賣魚,甚至給人家當挑夫。無奈之下,父母決定將嬰兒送人。本來說好要送給一戶山里人家,這事讓一個親戚知道,親戚說山里生活苦,不如等周歲后送給她家做童養媳,一年后當母親踐約把孩子送去時,想不到親戚家也生了個男孩。看著根本無暇照顧孩子的親戚,母親又把幼女抱回家,并承諾孩子十六歲后,一定用花轎抬著過去成親。
莆田話稱小為“丕”,小不點的丫頭也就被大家親切喚做“妹丕”,其實,小丫頭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寶珍,這是個吉祥名字,若干年后,寶珍果然成了莆仙戲里的一塊瑰麗“珍寶”。母親喜歡看戲,每逢廟會都會拉著小女兒去看戲,自此幼小的寶珍迷上了莆仙戲,只要聽說哪里有演戲,就會悄悄跑去看,戲沒開演的時候,她還會鉆到戲臺后面看演員化妝。東黃里有個叫“騰芳”的女子戲班,小妹丕的一個姐姐就在該戲班扮演“仙子”(男主角),不到四歲的寶珍經常以找姐姐為由跑去戲班看排戲,看的時間久了,竟然把戲文給記住了。排戲過程中常有演員把戲文給忘記,一旁看著的小寶珍就會立即說出下面的戲文,驚人的記憶力讓在場的大人們驚訝不已。
到了八歲的時候,父母送她上小學,這個小學就是現在的麟峰小學,當年的小學有個不成文規定,凡是東黃里的孩子可以免費從一年級上到四年級,接下的五年級就得交學費。妹丕自幼聰慧,直接從二年級跳班念起,到了快讀完四年級的時候,有一天老師對她說:“回去告訴家人,下學期上學要交五斤大米來(當年學費以大米抵交)。”小寶珍一聽,當場就哭起來,一路抹著淚花跑回家,因為年幼的她知道貧窮的家再也拿不出五斤大米。
小寶珍輟學了,幼小的她只能天天背著籮筐,拿起掃把去柴圩掃樹枝。但是,從心底癡迷戲劇的她,仍然忘不了看戲,一聽說哪里有戲,都會跑去看。有一天,看了“新共和”戲班演出的《王允獻貂蟬》后,小寶珍找到扮演貂蟬的女旦天真地問道:“做戲能吃飽飯嗎?能回家看母親嗎?”在得到女旦的肯定回答后,小寶珍就回家對母親說:“我要學戲去!”母親考慮了一下說:“做戲,還不如給人家當丫鬟。”剛好有個在縣衙當官的想給姨太太找個丫鬟,有人便把妹丕給介紹過去,想不到那個官家很迷信,將小女孩生辰八字拿來推算,居然算出她的命里有克相,就把寶珍給退回來。母親嘆了一聲說:“咳,你這孩子命太歹了,居然連丫鬟也做不成,那只好學戲去吧。”
為了女兒學戲,母親帶著寶珍一連跑了三個戲班,都因個子太小而被班主拒之門外。就在母親一籌莫展的時候,在“新移風”戲班做戲的一個表姐向小寶珍伸出援手,把她帶去見班主,不用說,班主看了小女孩后也是直搖頭。戲班有個姓雷的鼓師說可以試試看,便取來一只鼓讓她唱一段。那天小寶珍唱的是《吊喪》戲中的《望故鄉》,這是一首難度很大的曲調,寶珍憑著她對莆仙戲的天賦,把戲唱得非常完美,令在場的人贊嘆不已,想不到小小年紀的姑娘居然唱出這樣高難度的曲調。因那天戲班董督陳兆俊不在,第二天他便叫小姑娘到他家里再面試。兆俊家就在城內金橋巷,小寶珍再次唱起《望故鄉》,唱到動情之處還流下淚水,真情演唱打動了在場的所有人。兆俊說他搞戲改工作多年,都唱不好《望故鄉》,想不到一個小女孩居然唱得這么好。當即拍板收下小寶珍,還與她的父母簽訂契約,也就是“賣身契”,契約寫明學戲人如有發生天災病故、投河覓井,各無怨言,并用大米十擔買斷。第二天戲班雇傭挑夫挑米送去黃家,剛挑了三擔,母親就擺擺手說:“別再挑了。”她是擔心收了這么多大米,萬一女兒學不好戲那是賠不起。就這樣三擔大米把姑娘買斷給戲班。舊社會稱入戲叫“落棚”,這年她剛十二歲。
落棚學戲
入棚“新移風”戲班后,按契書約定,三年內只管吃飯,沒有“開份”(戲班稱發工資叫開份),對小寶珍來說,能三餐吃飽飯,她已知足。窮人家的孩子學戲就是認真,在戲班里寶珍做事處處耳精目快、頭叫尾應,當年拜的是著名男旦黃金松(莆田人稱“烏松”)為師,由于學戲天分好、悟性高,對戲里的事妹丕一點就通,一學就會。后來,小寶珍又多方拜師求藝,把戲班里的各種行當學得樣樣精,當然讓小寶珍成名的還是她那副天生圓潤的金嗓子。在鄉村露天舞臺上,她那悠揚的唱腔在曠野上無盡綿延,很遠很遠的都能聽到。入棚兩個月后,母親思念愛女,得知“新移風”正在南門外浙江廟演戲,便萌生探望念頭。當母親一路走到南門入口處時,聽到遠處隱約飄來一陣悠揚的莆仙戲唱腔,母親聽了連連贊道:“好聽,好聽!”等她快步來到浙江廟戲棚前一看,才知道是自己女兒唱的戲。母親不禁脫口說道:“原來是你這鬼丫頭!還以為是誰唱得那么好聽。”
有一回在黃石上演《海瑞祝壽》,扮演女主角的施姓女旦突然患病,無法上演,這下可急壞了班主。俗話說,救場如救火,班主想到了平時唱腔不錯的小寶珍,就問她敢不敢代替主角上場,寶珍眨了眨明亮的大眼睛,說,敢!小不點的妹丕就這樣頂上了女主角,她一上場,頓時讓臺下鄉民一陣喧嘩,這班主怎么啦,說好是由施女旦出演,怎么換成了個黃毛丫頭?正當大家疑惑不解之時,戲臺上傳出略帶童音的悠揚唱腔,一下子就把臺下觀眾給吸引住,大家想不到一個小姑娘居然唱得那么好。一曲唱罷,臺下報之一陣熱烈掌聲。
由于女旦因病一時回不了戲班,扮演女主角的重任就落在小寶珍身上,日子久了,她的盛名也就傳出來。當時社會上一度流傳著一句話,叫做“新移風,女旦仔”,意思是“新移風”里有個小女旦,唱得好,長得靚,于是只要有阿妹丕的演戲,路途多遠的戲迷都會跑來先睹為快。戲班因此名聲大作,戲單接連而來,那時候戲班演一場戲的報酬是大米三擔,若是有妹丕出場,就會增加到六擔。作為戲班臺柱子,小寶珍身價倍增,原訂契約寫好三年后開份,班主怕人才被別人挖走,當月起就給小姑娘開了份錢。第一年工資是一天五十斤大米,有時候鄉人看戲聽得開心,還會額外再給小寶珍本人贈送大米一擔。入棚才兩個月多就拿開份,這在當時所有戲班中絕無先例。自此,因妹丕出名的“新移風”天天下鄉演戲,在平原農村演出,鄉民都會撐著溪船來迎接,而去山區只能自己爬山越嶺前往。山里的村莊很偏僻,十幾里路還見不到一個,演出之夜,遠處村民都會打著火把趕來看戲,為的是爭睹阿妹丕芳姿。每當演出結束,演員把妝都卸完,那些遠道而來的山民還沒走到家,他們手里舉著的火把在山谷中隱隱閃亮,老遠還能看到。
1949年8月,莆田迎來解放,舊戲班隨之解散,寶珍也回到自己家。那年她剛好十六歲,母親為了當年的承諾,決定用花轎抬著女兒去親戚家成親。作為新社會新女性,寶珍不同意當年的包辦婚姻。為此,父母對親戚家一直深感負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