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古老的東方有一條龍,它的名字就叫中國;古老的東方有一群人,他們全都是龍的傳人。”每逢聽到這首歌,我的腦海中就情不自禁地涌現出一條條燈龍,它們在家鄉的春夜中盤旋游行,游向黑沉沉的山嶺溪谷,游向霧蒙蒙的田園野地,游向月色迷離的海邊沙灘,游得人們心潮澎湃、血脈僨張,它便是媽祖故鄉元宵游龍燈。它從外公古老的故事中出發,熱熱鬧鬧地游進了乙未年元宵。
元宵游龍燈,源自遠古人類對火的崇拜。據老輩人說,自漢代出現上元佳節起,中原一帶就開始點花燈鬧元宵。媽祖故鄉莆田沿海一帶的風習承接中原,又在漫長的歷史中不斷演化,伴隨著媽祖信仰逐漸發展。元宵游龍燈從哪朝哪代肇始雖不可考,但“上元祈福”的本意卻未變,不同的是把對未來的默默祈禱化為熱切的追求,農家漁戶爭相參與。約定俗成的運作方法是每逢元宵佳節,村戶每家出一木條制作的燈板,每條燈板固定十盞燈,燈板兩頭各開圓洞,用燈托互相勾連,由壯實后生擔托,百十架燈板就連成了壯觀的燈龍。
媽祖故鄉的元宵節,從農歷正月初三江東浦口宮搭桔塔開始,直至正月廿九媽祖宮舉行“尾夜元宵”才結束,堪稱全國最長的元宵節,且有濃郁的地域特色。每天都有不同村社宮廟、不同姓氏鬧元宵,可說是莆田鄉村一年一度的“威尼斯狂歡節”。逢上元宵日,村民們就要抬著媽祖或各宮社神像繞境巡游,耍龍舞獅奏車鼓,擺設香案化貢銀,燃放煙花祈豐年,還有跳火、踩火、打鐵球、上刀梯、擺棕轎、點燭山、展齋菜等。不少村社還要掛燈插旗演春戲,除了各村社輪值的福首,許多村民們也呼親喚友宴賓客,父老鄉親鬧得不亦樂乎。
高潮當屬元宵夜,幕色降臨,酒足飯飽的村人就匯聚到村社前的老榕樹下,開始點燈合龍,鄉埕上明晃晃的,燈排笑聲擠成一團。只見一位老者手舉喇叭吼聲“起龍”,威風凜凜的龍頭就昂然而起,壯實的后生仔們手托肩扛,引領龍燈隊游進村街原野,一路鑼鼓、嗩吶、音樂、戲曲齊鳴。所經人家的門前紛紛點燃一堆堆柴草火,并放炮仗煙花迎接,騰騰火焰與鬧鬧炮聲寓示著新歲的日子越過越紅火。沿途斷斷續續有遲到的鄉親扛著燈排加入,燈龍也隨著一節節延長,數百戶的村子就可組成上千米的龍燈隊。東海、靈川、華亭等鄉鎮游龍燈最盛,三里五村不同姓氏的燈龍匯合起來,竟有五、六千米之長呢!龍燈所過之處,一路火樹銀花,鞭炮驚天動地,一游就要好幾個小時。
燈龍燦然,攪動滿村節日的波瀾,也攪起元宵民俗活動的高潮,女子車鼓為其助威,十音八樂為其伴奏,南龍北獅為其起舞,焰火煙花為其怒放。楓亭、北高、涵江、黃石、西天 尾等地的富裕之村還要裝扮燈閣彩架相隨,每輛彩車載數個清秀女孩,扮演“媽祖出巡”、“海神護航”、“木蘭從軍”、“嫦娥奔月”、“七仙女下凡”等民間故事,更有如長腳仙鶴般參差不齊的高蹺隊,扮裝“女神伏妖”、“八仙過海”、“豬八戒背媳婦”等怪相,逗引回鄉過節的歸僑和村民們爭相圍觀、笑聲不斷。
元宵夜的村子里,不少人家是一排燈板,全家出動:父子輪流抬燈板,媳婦提著元宵糕和綠豆湯在旁邊跟著,擔當“后勤部長”;喜好熱鬧的小孩子也不甘落后,拉著母親的衣襟緊緊相隨,大點的則隨龍燈奔跑雀躍,大呼小叫。一條燈龍,往往催動一村老幼,吸引四鄉看客。
更值一提的是媽祖金身巡游,湄洲島上媽祖元宵期間,媽祖金身在信眾的簇擁下巡游各村,所經之處,島民們紛紛擺香案、點火堆、燃禮炮,并通過莊嚴的祭禮和歌舞“耍刀轎”等來感恩媽祖的庇護。一些村社還舉行“擺棕轎”、 “游龍燈”等集體活動。正月十四夜媽祖金身回鑾時,元宵活動達到了高潮,萬名信眾聚集到祖廟祭祀朝拜,大批島民圍擁在媽祖金身邊,爭相上香祭拜hellip;hellip;
據介紹,媽祖元宵要持續到正月底才結束,舞龍的龍燈必須火化。民間風習,這是為了避免龍成精變為“孽龍”傷害百姓。各鄉鎮元宵活動都結束后,就會把“龍”集中起來,在正月廿九媽祖元宵時“化龍”,讓熊熊火焰,伴送飛龍歸天。
別人觀龍燈,愛觀其近,讓心身融入熱鬧的氛圍,盡情擁抱鄉野純樸的歡樂。我觀龍燈,卻愛觀其遠,讓神思飄越千年,體味其厚重的歷史內涵。龍燈斗折蛇行,盤游于金字塔般的壺公山,我會想起天地洪荒中,人類為照亮自身點燃的第一堆火;想起彝寨的火把節,那荒山野原中熱騰騰燃燒、活潑潑飛揚的生命力。龍燈曲曲彎彎,游進油菜花飄香的南北洋,我會想起蒲草萋迷中,一代接一代的先人胼手胝足、前赴后繼,壘石作堤圍海成田,最終用汗水澆灌出這方富饒的家園。
龍燈蜿蜒迤邐,穿過童年的荔枝林,溯木蘭溪而上,于是奇跡出現了,溪岸一條燈龍,水中也有一條燈龍,雙龍脈動中,我會聯想起那讓人“心動過速”的端午賽龍舟,想起恩施四海的媽祖娘娘,想起歷史長河的激流險灘、華夏文明的薪火相傳hellip;hellip;
媽祖故鄉游龍燈,如璀璨的禮花一樣怒放在歲月的枝頭。它儀態萬方地告訴世人,在東方文明古國,有片深情的土地,有一群龍的傳人,在媽祖娘娘的庇佑下,他們用智慧點亮的追求之龍、希望之燈,穿越千年歷史風云,游向明天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