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弟
曾經看過一篇談元宵節的文章,感嘆現在的元宵節只剩下一碗湯圓了。對我們這些廁身都市的人來說,傳統鬧元宵的情形只有在戲劇和小說里能夠領略。曹雪芹在《紅樓夢》第一回中寫道:倏忽又是元宵佳節矣,士隱命家人霍啟抱了英蓮去看社火花燈hellip;hellip;這“社火花燈”究竟是如何情形,卻又不能想象。聽過《新民晚報》資深編輯、著名散文作家曾元滄先生聊起他家鄉鬧元宵的“社火花燈”,很想身臨其境,親身感受一下中國傳統鬧元宵的情形。
虎年元宵節的第二天,我們上海作協的一行文人,有幸隨曾先生來到他的家鄉福建省莆田市華亭鎮園頭村。園頭村位于木蘭溪中間一座狹長的小島上,被四周潺潺的溪水和遠處郁郁蔥蔥的山蜂所環繞。剛進村口,一陣振聾發聵的鞭炮爆竹聲嚇了我們一跳。曾先生一笑:“這熱鬧才剛開始。”他告訴我們,園頭村從正月十五才開始真正意義上的過年,要一直鬧到正月二十八,前社鬧完了后社接著鬧,這是幾百年來傳承下來的。一路走去,地上滿是鞭炮和爆竹的紅色紙屑,每戶人家的門上都貼著大紅的春聯,屋檐掛著燈籠。門前的神龕里敬著土地老爺,香煙裊繞。賓主剛入座,主人微笑著端上來一碗熱氣騰騰的糖滾蛋,里面還有桂圓、蓮子等當地特產。曾先生說:“這是我們家鄉的傳統,用來敬奉遠方來的貴客。”
天色漸晚時,忽聽得一陣鑼鼓嗩吶聲在爆竹聲中隱約響起。曾先生的侄子少敏告訴我們:這是莆田的地方戲,名喚莆仙戲,源于唐,成于宋,盛于明清,原名興化戲。流行于福建省莆田、仙游等興化方言區,因宋時莆田、仙游隸興化軍,明清時隸興化府而得名。這莆仙戲從正月十五一直演到正月二十八,由村里經濟條件較寬裕的家庭輪流出資請班子。今晚的戲,由他的丈人家出資演出。
“走,看莆仙戲去!”我們幾個已經急不可耐了。一路上發現家家戶戶門扉洞開,各式燈籠把街道點得紅彤彤的。一家家客廳里燈火通明,兩張八仙桌上堆滿了豬牛羊肉和糖果糕點等祭品,墻上掛著道家的神像,門口燃放著一堆堆焚燒祭品的篝火。家人都圍坐在門外的條凳上啃瓜子抽煙聊天,孩子們更熱鬧,有的提著小燈籠亂竄,有的燃放著各式炮仗和小焰火。
忽聽得身后有熱鬧的銅鑼聲,我們趕緊躲閃一旁,一隊身穿道士袍的隊伍扛著用棕櫚扎成的神龕,舉著幡旗從我們面前走過,在一家客廳前停了下來,開始做“法事”祈福。我們好奇地駐足觀看,只見主人在門前燃起了一堆篝火,道士們扛著神龕,舉著幡旗在火堆上來回跳躍。一會兒“法事”完畢,道士們敲著銅鑼揚長而去。這時,掛著一輪銀月的天空中躥起一枚枚禮花,在夜空里綻放出夢幻般的亮色,也綻放著園頭村人對新年的期盼。不由得讓我想起了元朝詩人元好問的《京都元夕》:袨服華妝著處逢,六街燈火鬧兒童。長衫我亦何為者,也在游人笑語中。
莆仙戲在村委會的廣場上演出,戲臺上燈火通明,臺下坐滿了園頭村的男女老幼。幾個身穿古代戲服的演員在臺上咿咿呀呀地唱著,曲調很是優美動聽。曾先生告訴我們,他們正在演出傳統戲目《兵圍皇都》。
這一夜,對園頭村的人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喜慶熱鬧的無眠之夜。春風已經蕩漾在他們的臉上。“誰家見月能閑坐,何處聞燈不看來。”園頭村里過元宵,讓我們親身領略到中國傳統的元宵佳節。曹雪芹提到的“社火花燈”,還流傳在中國的鄉村民間。當我們依依不舍地離開園頭村的時候,發現村口豎立著一塊石碑,上刻“元宵收兵處”五個大字。時間不允許我們領略他們是如何將元宵“收兵”的,但可以想象,一定是很熱鬧的hellip;helli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