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佘輝松
宋代文學家王安石的《元日》詩曰:“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千門萬戶瞳瞳日,總把新桃換舊符。”它生動地描繪了除夕放鞭炮的情景。南日島的除夕也少不了放鞭炮。這天,南日島人起得特別早,子時起,家家燈火輝煌,鞭炮聲此起彼伏,各家各戶準備好祭品。祭品十分豐富,花果茶酒齊備,“六齋”、“十味”、線面、“龜”、“團”、雞、鴨、魚鮮,還有“隔年飯”,擺滿供桌,燭火高燒,香煙繚繞。還要擺上“紅團”寓意天圓地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燒“貢銀”、“天金”。傳說家家“辭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走“貢銀”,所以祭畢茶酒要“噴銀”(倒在燒“貢銀”的灰上)。南日島方言叫“上供天地”。燃放爆竹后,全家人由年長的領頭,依次拈香跪拜天地。完畢,再次燃放爆竹,表示辭年結(jié)束。
中午,家家戶戶都煮“隔年粉”(俗稱“擦粉”),一種把地瓜粉、線面、瘦肉、蝦仁、海蠣、香菇、豆腐、青菜湯等拌在一起煮的雜食(意思是舊的一年過去了,辭去過去湯湯水水的不如意的生活)。煮熟后,主婦要先盛一碗放在灶臺,留到傍晚祭祀祖宗用,然后全家人聚在一起津津有味地吃“隔年粉”。
夕陽西下,各家各戶屋檐下掛上一對大紅燈籠,上書主人的姓氏,廳堂里燈火通明,全家人歡聚一堂,歡聲笑語。家家戶戶的堂廳中央擺上一張系著金錢繡花桌裙的供桌,擺上五果、六齋,貼著福、祿、壽紅紙花的干線面,燃放爆竹后,由家庭主婦拈香,祭祀祖先,祈愿全家平安幸福。然后在供桌前燒“紙錢”,并再次燃放爆竹,表示祭祖結(jié)束。
此時,夜幕降臨,全家男女將祭品匆匆收起,把八仙桌轉(zhuǎn)個90度,四個桌子的角落各放一個紅團(寓意團圓)、一堆炒花生(添丁),同時點上四根蠟燭(表示一家親熱團圓、興旺發(fā)達)。接著燃放鞭炮,關上大廳的門,并緊緊地鎖好,防止外人進來(圍爐期間忌外人進來)。家中年長者坐北朝南,其他人分別坐在四周同桌食酒菜。南日島人圍爐時,餐桌上的菜,也有規(guī)矩。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且十分豐盛。家庭主婦先上一塊生豆腐,每個人吃一小塊(做歲吃生豆腐,越吃越富有)。盤菜中,一定要有魚(諧音“年年有余”)、蝦(諧音“和”,意即一家和和氣氣,和氣生財)、蟹(要選十只腳齊全,寓十全十美之意)、海蠣(諧音“在”,寓意來年家人都會健在),其他的菜看各家喜好和經(jīng)濟情況。
全家人酒足飯飽后,家長再一次燃放鞭炮,打開大廳的大門。這時親朋好友可以互相串門賀歲。各家各戶燃放煙花,各種各樣的煙花在空中燦然綻放,赤橙黃綠青藍紫,把夜空裝點得婀娜多姿。
南日島人還有守歲的風俗。在這“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團圓,歡聚一堂。茶點瓜果放滿一桌,蘋果一大盤是少不了的,這叫做“平平安安”。全家在一起聊天,觀看春節(jié)聯(lián)歡晚會,等著辭舊迎新的時刻,通宵守夜,象征著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驅(qū)走,期待著新的一年吉祥如意。
除夕之夜,南日島每家每戶都要把每個房間的電燈打開,亮燈到天明。據(jù)說是不讓老鼠回娘家,破壞鼠輩們的好心情,影響它們的發(fā)育和生育,減少對農(nóng)戶的危害,來年莊稼一定會大豐收。
午夜零時,家家戶戶開門燃放煙花,除舊迎新,以示慶賀,圖個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