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是輝(臺灣)
白沙屯媽祖經過西螺大橋的情景
沿途精心準備的涼水車
搶著發放供應品給路過的媽祖敬仰者
農歷三月這段時間,臺灣中南部的農村好像整個動起來,人們會舉辦各種活動為媽祖慶生。在臺灣,早自年假過后,農村的迎神隊伍就陸續往各大媽祖廟移動,舉行所謂的“進香”活動。雖然比不上內地的春運,但著實是臺灣島內最大規模的人口移動。因此臺灣俗諺有“三月瘋媽祖”之稱。
其中,最為世人所熟知的莫過于臺中大甲鎮瀾宮往嘉義新港奉天宮的九天八夜徒步進香活動,還有白沙屯媽祖往云林北港朝天宮的三四百公里徒步進香活動。進香路程都有幾百公里之遙,通常以步行為主,稱為“香燈腳”,當然也有騎自行車或自行開車前往。聽說白沙屯媽祖的“香燈腳”,都是一手準備好辭職信,一手準備假單,若老板不準假,馬上辭職也要參加一年一度的進香旅程。
為何媽祖敬仰者會有如此堅定陪媽祖進香的心態?通常敬仰者會向媽祖“發愿”,只要媽祖能解決敬仰者遇到的人生難關(自己的或是家人、親朋好友的難題),就陪媽祖走一趟。這是與媽祖的神圣約定,除非你不想再求媽祖幫忙了,不然這趟一定要走,而且還要歡喜地走。準備要隨行進香的民眾,會放下手邊的工作,準備好簡單的隨身行李,呼朋引伴,帶著一顆虔誠的心,帶著在媽祖香爐“過火”(代表媽祖保佑)的進香令旗,歡喜地簇擁著媽祖神轎一同前行。
幾百公里的進香路程,難免會遇到白天酷熱難耐、夜晚饑寒交迫,甚至體力不支、腳底起泡、肌肉酸痛等肉體的煎熬。這難免讓人聯想起“苦行”一詞。“苦行”,就是讓肉體產生難受的感覺,借此表達心中的虔誠與熱情。
隨行的媽祖敬仰者堅定地相信只要跟隨著媽祖,“媽祖婆”就一定會為他們化解一次又一次的難關,讓他們順利抵達目的地,更庇佑敬仰者們能平平安安地回程,完成此行任務。通過幾天與媽祖近距離相處的日子,敬仰者們對媽祖的敬愛更加堅定。
進香隊伍所到之處,當地農村居民都會以最大的熱情迎接他們。一般民眾,很難連續幾天幾夜追隨著進香隊伍。他們能做的就是在自家門前,擺設補給站,為一路走來略顯疲憊的媽祖敬仰者們補充體力,并提供休息的處所。每隔一段路程,路邊都有自愿設置的補給站,不僅涼水供應不絕,農民還會準備當季收成的農產品或加工品,供隨行敬仰者免費取用,因為他們知道大家都是媽祖的子民。
如此的“布施”,應該是佛家所謂的外財布施。布施可以廣結善緣,并且放下對財物的執著,培植善根。由于是善心供應,必定會精心準備良好的食材,如剛收成的玉米、鮮香的肉粽、熱騰騰的包子,還有今年盛產的水果,如香蕉等。如果你覺得不好意思而不取用,他們甚至還會硬塞給你,畢竟布施對他們也有好處,他們都是施主。而且這也關乎臺灣人的面子問題,精心準備了許久,如果受不到大家的青睞,取用不夠熱烈,發不完,他們的心里就會想:是東西不夠好嗎?這也太沒面子了吧!
近年來,對媽祖進香隊伍的供應,越來越完善,除了一般茶水食物的供應,還有淋浴設備齊全的露營車、免費按摩肌肉酸痛的攤位,今年甚至有商務旅館提供免費盥洗與如廁休息服務,只能說臺灣人對媽祖真的太熱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