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祖厚
“伎倆”這個詞在近現(xiàn)代多作貶義詞用,《現(xiàn)代漢語詞典》只釋義為“不正當?shù)氖侄巍薄5侵泄诺募總z是個中性詞。《漢語大詞典·伎倆》:1.技能,本領。2.手段,花招。3.猶言狡詐。伎倆,又作“技倆”。伎與技相通,古代“伎”字常常作“技”字用。凡技術、技藝、技能、技巧,皆可作伎術、伎藝、伎能、伎巧。
《晏子春秋》:“不修先君之功烈,而惟飾駕御之伎(gi5;白讀go5),則公不顧民而忘國甚矣。”晉·葛洪《抱樸子·外篇》:“抱痼疾而言精和、鵲(醫(yī)和與扁鵲)之伎,屢奔北而稱究孫、吳之算,人不信者,以無效也。”“伎”字本義“與也”。韻母支部與歌部在秦漢時代關系極為密切,支部韻母在莆仙白話里常常白讀似o,或主元音似o。(本文的o相當于國際音標/?/ )。如:柴co2;宗族的一支,支ko1;po1;企、跂qǐ;kio5、küo5,站立,踮起腳跟。所以“伎、技”二字都可以白讀似go5。又,跂jī,《集韻》足也,韻母鐸部,此義白讀當似ko1。重量單位“兩”,北洋平原白讀音liao3(山區(qū)和仙游音ni?3)。所以“伎倆”的“倆”白讀音似liao4。
伎倆jì liǎng;gi5 lüong3;白話連讀音go4/go1 liao4:技能,本領,手段。唐·貫休詩句:“邯鄲少年輩,個個有伎倆。”宋·王柏詩句:“梅送清香到酒邊,東君伎倆已先傳。”《老子》:“人多伎巧,奇物滋起。”伎數(shù)(白讀與伎倆同音):數(shù),技藝,亦指陰陽術數(shù)。《孟子·告子上》“今夫弈之為數(shù),小數(shù)也。”《后漢書·桓譚傳》:“今諸巧慧小才伎數(shù)之人,……詿誤人主,焉可不抑(壓制)遠之哉!”
技藝:藝yì,韻母i白讀變音似iao,如“一”之讀似yao1,似“腰、幺”音,于是“藝”字白讀音似yao4矣。技藝白話連讀似go4 liao4。《管子·任法》:“奇術技藝之人,莫敢高言孟行。”技術:北宋《冊府元龜》卷898:“技術雖是世業(yè),吾仕蜀已來,幾由技術而死。”術shù;suo7,食律切,音秫。“一”字白讀似suo7,又俗讀似yao1,是韻母i與iao、uo相通互轉,這是極為重要的音變規(guī)律。一與術,以及下文“格律”的“律”字同在平水韻入聲四質,就是明證。所以“技術(文讀音gi5 suo7)”白話連讀音go4 liao4。技巧(白讀與技藝同音):武藝。《漢書·藝文志》:“技巧者,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者也。”又,機巧;機變。漢·陸賈《新語·道基》:“民棄本趨末,技巧橫出,用意各殊。”
干濟(gàn jì):gan4 zei4;白話連讀音go5 liao4。猶言成就;謂辦事干練而有成效。干,才干(白讀音go5)也。《宋史·楊覃傳》:“覃勤于吏事,所至以干濟稱。”明·呂坤《呻吟語》卷5:“倉皇迷悶,無一干濟之術,可嘆可恨!”
解數(shù)(白話連讀音go4 liao4):近現(xiàn)代詞語。《漢語大詞典》:“解數(shù)(xiè shù),武術用語。套數(shù);引申為本領、手段。《國語辭典》:“解數(shù)(jiě shù),武術的招數(shù);泛指本領、能耐。”《西游記》第73回:“渾身解數(shù)如花錦,雙手騰那似轆轤。”解數(shù),又作“架落(go4 liao4)”。清·佚名《乾隆南巡記》:“依著那醉八仙的架落,一路打去。”荷蘭高羅佩《狄公案》第14回:“只見左手一抬,用個猛虎擒羊的架落,對定馬榮胸口,一拳打來。”
招式,亦作招數(shù)、著數(shù):現(xiàn)當代詞語。武術上的動作;方法,計謀。“招”字文讀音似ziao1,從“召”得聲。“召”字文讀音diao5,音似“趙”。召回某人,地道的莆仙白話是“giao4(音如叫)回某人”。潘悟云《漢字古音手冊》擬召、招二字的上古音分別為glews、klew,其中的l音略似今韻頭i,-s表示去聲。也就是說,召、招的上古聲母相當于漢語拼音的g。莆仙白話常常保存了漢語古老的讀音。招式zhāo shì,“招”字白讀聲母似g,韻母ao讀似o,如“高”之讀似go1,于是“招”白讀似go1;“式”字韻母i讀似iao,如“一”之讀似“幺”,則“式”白讀音siao4。招式,白話連讀音go1 liao4。如:他觀察飛禽走獸以創(chuàng)造新的武術招式。
家數(shù)jiā shù,師法相承的流派;技巧、方法;手段。“家”字白讀音go1,音如歌,又如:大家,婆母,白讀音似“達歌”“逐歌”。數(shù),白讀音siao4。家數(shù),白話連讀音go1 liao4。宋·嚴羽《滄浪詩話·答出繼叔臨安吳景仙書》:“世之技藝,猶各有家數(shù)。”元代詩人楊載著有寫詩方法的書《詩法家數(shù)》。清·錢彩《說岳全傳》第12回:“岳大爺將槍桿橫倒,望右邊架住,這原是‘鷂子大翻身’的家數(shù),但是不曾使全。”
架勢:姿勢,姿態(tài);有姿勢,好看;形勢,勢頭;陣勢,場面。架勢是現(xiàn)當代詞語,莆仙白話音亦似go4 liao4。勢shì,sei4;siao4。白讀時韻母i會音轉似iao,如“一”之讀似yao1,似“腰、幺”音。白話音go4 siao4連讀似go4 liao4。清·黃百家《征南射法》:“本朝射法,不專以命中為奇,兼考架勢(姿勢),所以尤難。”看兩人爭辯的架勢(勢頭),像是快要打起架來了。
格調、格式、格致、格套、格制、格例、格條、格樣、格律。讀書人說“做詩要有格律”,不識字的人聽不明白。但是如果說“做詩要有go4 liao4”,他或她就馬上明白了。又如,白話常常說“這個人嘎做大有go4 liao4”,是“大有格調(風范)”之意。東漢·鄭玄注《周禮·地官·牛人》:“互,若今屠家縣(懸)肉格(白讀go4,架也)。”“格”字從“各(go6)”得聲,白讀音可以似go4,似“架”的白讀音。調(diao5)、套(有一白讀音似diao4,如:衣服的里套)、條(diao2)、樣(白讀音似yao5);式、致、制、例韻母皆i,白讀能夠變音似iao,如“一”之讀似yao1,似“幺”音;律luo7韻母uo與“一”之白讀似suo7,似“術”音,韻母uo與i亦相關,故《爾雅·釋器》云:“不律謂之筆。”晉·郭璞注:“蜀人呼筆為不律也。”以上含有“格”字的復音詞,皆書面用語或讀書人用語,地道莆仙白話連讀皆可音似go4 liao4。但是其詞義與前述之技術、技巧、技藝、解數(shù)等不同,需注意區(qū)別。
1.格式:官吏處事的規(guī)則法度;一定的規(guī)格樣式。《北史·崔仲方傳》:“時武帝陰有滅齊志,仲方獻二十策,帝大奇之。復與少內史趙芬刪定格式。”《北史·韓麒麟傳》:“凡珍玩之物,皆宜禁斷;吉兇之禮,備為格式。”
2.格調:宋·方岳詩句:“自往胸中評史記,久聞格調略相同。”宋·王溥詩句:“格調宛同羅給事,功夫深似賈司倉。”
3.格致(風格氣韻):宋·歐陽修《歸田錄》卷2:“昌花寫生逼真,而筆法軟俗,殊無古人格致,然時亦未有其比。”
4.格套(程式;固定的模式):清·陳田《明詩紀事》:“異時(從前)館課皆沿襲格套,人目為翰林體。”
5.格制(格局體制;風格):王士禛《池北偶談·蘇黃詩品》:“林季野目(看待)魯直(黃庭堅)詩未必篇篇佳,但格制高耳。”
6.格例(規(guī)則條例):《新元史》卷102:“累朝格例前后不一,執(zhí)法之吏輕重任意。”
7.格條(法令條文):《舊唐書·本紀》卷12:“取堪久長行用者編入格條。”
8.格樣(標準式樣):《舊五代史》卷92:“仍請詔翰林學士院作一詩一賦,下禮部,為舉人格樣。”
9.格律:法令條例;詩詞曲賦的形式和規(guī)則;個人生活所遵循的法度規(guī)則。宋·戴炳詩句:“性情元自無今古,格律何須辨宋唐?”宋·蘇泂詩句:“試偷格律無人識,只恐王家燕子知。”宋·陳善《捫虱新話·作文須題外之意》:“文章須要于題外立意,不可以尋常格律自窘束。”
莆仙白話音go1/go4 liao4,其背后,從上古到中古到現(xiàn)當代,有二三十個不同的詞,或雅或俗,用各有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