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為進一步加強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和海上船舶管理、督促海上風電企業落實安全生產責任,6月20日上午,由莆田海事局、莆田市應急管理局主辦,“莆海馭風”海上風電安全聯合體承辦的2025年莆田市海上風電綜合應急演練活動在莆田石城海上風電場水域舉行。本次演練共投入人員150人次、專業救助直升機一架、船舶11艘以及智能救援裝備20余套,首次通過“風機+船舶+直升機”的有機聯動,實現“海陸空”三維協同救援,標志著莆田市應對海上風電領域突發事件能力邁上新臺階。
當日當天上午09:40,演練正式拉開序幕,演練模擬兩大實戰場景以及風機火災逃生處置、人員落水救援處置、直升機轉移救援處置、船舶火災處置、船舶溢油處置以及船舶拖航處置六個演練科目。
鏡頭一:風機火災事故演練
在模擬風機檢修過程中,運維人員發現機艙火情后,迅速啟動緊急逃生通道撤離至風電基礎平臺的場景中,在撤離過程中,一名工作人員因吸入濃煙導致眩暈墜海。此時,現場值守的運維船“海盈*1”輪立即釋放水上救援飛翼,并在5分鐘內成功定位并救起落水人員。因傷員傷情惡化,莆田市海上搜救中心立即啟動空中救援機制,救援直升機趕赴現場懸停吊運傷員,并直接將其送往協議醫院救治,成功打通“海空生命通道”。
鏡頭二:船舶碰撞衍生災害演練
在模擬過路貨船“辰*6”輪舵機故障撞擊風機承臺起火的場景中,兩艘大馬力拖輪“啟*拖01”輪和“宇航*16”輪,以交叉水炮壓制火勢;面對隨之而來的燃油泄漏,油污收集船5分鐘內完成圍油欄布設與污染物回收;最終,故障船被安全拖離。整個流程無縫銜接,實現了消防救援、溢油控制、船舶脫險全過程,并達成“零次生污染”目標。
當日上午11:25,六大演練科目順利完成。據莆田海事局通航管理處處長趙魁介紹,“本次演練規模空前,多領域多部門的救援力量密切配合,形成了‘空中立體救援+海上船舶協同+岸基指揮調度’的一體化應急網絡,進一步檢驗了聯合體及“陸海空天”救援力量的綜合應急能力,充分檢驗了新修訂《莆田市海上搜救應急預案》的科學性和可操作性。”
據介紹,伴隨著“海上莆田”“億噸大港”戰略實施,莆田市港航產業和海洋經濟持續蓬勃發展,海上風電、海上光伏、漁旅平臺等新業態快速興起。截至目前,莆田市已建成6座風電場,254臺風電機組,總裝機容量達1408兆瓦,并網容量居福建省前列,對海上風電領域應急救援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作為演練核心支撐的“莆海馭風”海上風電安全聯合體,是莆田海事局2024年推動成立的福建首個海上風電安全聯合體。該聯合體通過“業務聯合+黨建聯盟”雙軌機制,緊密圍繞服務國家能源轉型和綠色發展大局,切實履職盡責,圍繞“四聚焦四提升”全力構建“決策共謀、安全共治、資源共享、信息共通、發展共贏”的現代化海上風電安全保障新格局,為海上福建建設和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未來,莆田海事局將以此次演練為起點,進一步固化演練經驗,共建應急資源共享平臺,持續提升聯防聯動水平,打造莆田市海上應急救援的堅固防線。 (時報記者 林錦堂 通訊員 鄭義 郭沁曦 林益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