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廂區,一場關乎民生溫度的救助模式變革正悄然展開。依托數字化賦能與機制創新,城廂區構建“智慧監測、精準識別、快速響應”全鏈條社會救助體系,讓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實現社會救助從“被動受理”到“主動服務”的轉變。
社會救助的精準性,關鍵在于風險預警的及時性。城廂區以智慧救助平臺為核心,構建起覆蓋重點群體的動態監測網絡,通過大數據算法,實時分析醫療支出、收入波動等關鍵指標。一旦出現異常信號,系統立即觸發預警機制。同時,民政、醫療、教育等多部門打破數據壁壘,整合12類民生政策資源,形成“救助政策超市”。當系統監測到困難群眾需求時,自動匹配相應政策,推動臨時救助、醫療報銷提標、教育減免等措施精準落地,實現“政策找人”的智能化救助。
好的政策需要扎實的基層實踐。城廂區各鎮街結合實際,探索出各具特色的落實路徑。鳳凰山街道將網格管理與救助摸排深度融合,建立起“排查—上報—識別”的標準化流程;龍橋街道組建“政策宣講輕騎兵”,深入社區開展“微宣講”;霞林街道搭建“線上申報+線下代辦”雙通道,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救助服務。靈川鎮創新推行“敲門行動+數據跑路”雙輪驅動,組建由民政專干、網格員構成的“救助先鋒隊”,同時打通區鎮數據通道,將救助申請審批時限大幅縮短,讓惠民政策以更快速度抵達群眾身邊。
一個個溫暖的救助案例,正是這套全鏈條救助模式的生動實踐。靈川鎮太湖村黃某一家因兒子突發急性白血病陷入困境。民政部門接到申請后,48小時內完成入戶核查,開通“綠色通道”將其納入低保,每月發放570元低保金,及時緩解了其家庭困境。對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常態化排查、救助。轄區工作人員在走訪中發現一名兒童的父親殘疾、母親失聯,通過協助申報,將該名兒童納入保障范圍,每月發放1380元補助,并聯系志愿者提供課業輔導和心理關懷。
今年以來,城廂區累計救助困難群眾2.8萬多人次,發放救助金1764萬元。從云端的智能監測到地面的暖心服務,從急難救助的“加速度”到長效幫扶的“精準度”,這套全鏈條社會救助模式正以科技精度提升救助準度,以機制創新彰顯民生溫度,為打造“和美莆田、共同富裕”首善之區筑牢堅實的民生底線。(鄒琳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