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偉 沈麗瓊
日前,一場別開生面的閩臺“送王船”習俗尋根研學活動在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東汾五帝祖廟拉開帷幕。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組織了20余名來自澳大利亞、巴西、泰國、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等國的海內外青年華僑學子齊聚一堂,共同探尋這項數百年信俗的文化根脈與當代價值。
當天上午10點半,研學團走進東進村非遺文化展覽館。在非遺傳承人林慶元、詹俊賢的引領下,成員們通過豐富的歷史文物、翔實的文字資料和生動的影像展示,系統了解了閩臺“送王船”習俗的深厚歷史淵源、獨特文化內涵。
在傳統草鞋制作區,青年學子們親自動手,從選材、編織到最后的成型,認真體驗每一個步驟。看著親手制作的草鞋,大家樂開了花,迫不及待進行試穿,切身感受古代先民的生活智慧。
在皂隸舞展區,造型夸張、色彩斑斕的儺面具吸引了眾人的目光,青年學子們仔細觀察其造型、色彩和圖案,認真聆聽福建省同心文化推薦官講述面具背后的古老故事和象征意義,領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其間,青年學子們沉浸式體驗了東汾皂隸舞,跟隨舞者的步伐,親身感受這一歷史悠久的驅邪祈福儀式,與歷史進行跨時空對話。
下午4時許,閩臺“送王船”習俗的核心儀軌——五帝醮儀莊嚴開啟。當地民眾肩挑“十盤擔”,列隊有序地進入五帝祖廟。各類祭祀品被逐一擺放到筵桌上,現場洋溢著濃厚的節日氛圍。
晚上8時,活動進入高潮部分——化王船環節。在喧天的鑼鼓聲和此起彼伏的吶喊聲中,王船被緩緩抬至事先準備好的稻草、貢銀堆上焚化。與此同時,20多只鳳船、車轎等也被一一送入火堆。霎時間,火光沖天,烈焰飛騰,煙花與鞭炮聲交織,響徹夜空。
學子梁佳歆感慨道:“親眼見證這場跨越千年的儀式,我深切感受到中華傳統文化的厚重底蘊,也深刻體會到閩臺同胞同根同源的文化血脈。王船承載的不僅是祈福愿景,更是連接兩岸、跨越山海的文化紐帶,彰顯了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精神內核。”學子丘秀芬對民俗細節印象深刻:“這里的文化兼具藝術性與生命力,珠飾供品的精巧工藝令人驚嘆。當地人的熱情與虔誠更讓我感動,希望未來能帶更多朋友來體驗這一獨特文化盛事。”
送王船是閩臺沿海地區傳承六百余年的禳災祈安民俗,其歷史可追溯至明初的“海醮”儀式,清康熙年間《五帝回鑾萬民慶》古畫志對其儀式有系統記載,此時已形成完整體系,涵蓋帝王船(龍舟)、鳳船(鳥舟)等象征物及古代官祭五帝場景。清代《五帝指點抗海御寇》古畫志又補充了鳳船形制與乩童儀式細節,見證了習俗的儀式化發展。
“東汾五帝祖廟制作的王船工藝精湛,以杉木為龍骨,竹編作船體框架,綜合運用剪紙、繪畫、草編、泥塑、雕刻、書法、竹扎、裱糊等傳統工藝。船體主結構長9.3米、寬2.3米、高2.2米,配8米高桅桿,裝飾百余件彩扎作品,造型生動、色彩絢麗。制作工程自農歷四月初一啟動,需幾十名匠人月余協作完成。”非遺傳承人林慶森介紹道。
“非遺活態傳承的核心,在于激發年輕群體的文化認同與參與自覺。此次研學通過草鞋編織、儺面解讀、皂隸八卦舞體驗等沉浸式環節,構建起傳統與現代的對話橋梁,這正是非遺薪火相傳的創新范式。”當天在現場參加活動的原文化部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副主任、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化發展戰略研究中心副主任鄭長鈴從專業角度闡釋道。
此次活動以“五感體驗”深化文化認知,青年學子們親手編織草鞋領悟先民智慧,通過儺面具解讀古老信仰符號,在八卦舞的韻律中觸摸歷史脈搏。當王船化作夜空中的璀璨火光,千年的文化記憶與當代青年的文化自信在此刻交相輝映,這場備受關注的文化盛宴,以豐富多樣的內容呈現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