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在龍華司法所調解員的耐心斡旋和智慧調解下,貂峰村吳某文、吳某峰叔伯兄弟間一場因通行通道引發的激烈糾紛終于塵埃落定。雙方不僅就通道使用達成互利共贏協議,更讓一度緊張的兄弟親情得以回暖,為這起典型的相鄰權糾紛畫上了圓滿句號。
吳某文與吳某峰系貂峰村叔伯兄弟,兩家房屋東西相鄰(吳某峰居西,吳某文居東)。特殊的布局決定了雙方日常出入均需互相借道通行。數年前,為長遠考慮,兄弟倆曾就共用通道及村道旁一塊雜地的使用權達成協議。然而,協議中約定的由吳某峰向吳某文支付的經濟補償未能兌現,埋下了日后沖突的種子。
2025年4月初,矛盾徹底爆發。因吳某文在雙方約定共用的雜地上建房開設店面,導致吳某峰一方的通道嚴重受阻,僅容行人勉強通過,車輛無法通行。雙方各執一詞,爭執不休,關系急劇惡化,無奈之下共同向龍華派出所和龍華司法所報案求助。
接到報案后,龍華司法所高度重視,迅速指派經驗豐富的調解員趕赴現場。調解員首先組織雙方溝通,深入了解糾紛根源,并實地走訪周邊群眾核實情況。調查證實了雙方互相借道的必要性和復雜性,以及前期協議未履行是矛盾升級的關鍵點。吳某峰未履行補償承諾,吳某文則堵路建房,使得原本預留的共同通道消失,和解難度極大。
面對僵局,調解員采取了“背對背”的調解策略,分別與兄弟二人進行深入溝通,耐心傾聽訴求,疏導對立情緒。在充分把握了雙方核心訴求(保障通行權)和無法回避的現實(必須互相借道)后,調解員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個著眼長遠、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吳某文讓出其店面底層3米寬度,供吳某峰通行使用;同時,吳某峰從其所屬的臨近土地上相應劃出3米寬度,作為吳某文的專用通道。
這一方案巧妙地將“堵點”轉化為“通途”,精準回應了雙方的核心關切。經過調解員反復、細致地溝通協調,分析利弊,引導雙方換位思考,兄弟二人最終認識到該方案的價值和可行性。在調解員的見證下,吳某文與吳某峰冰釋前嫌,握手言和,正式簽署了調解協議。雙方均對調解結果表示非常滿意。
更令人欣慰的是,當月月底,兩位當事人不約而同地分別向調解員李明送來了錦旗。“為民服務、實事實辦”、“深入調查曉是非 排憂解難暖民心”等字句,道出了他們對調解員由衷的感激,更象征著兄弟親情的有效修復與鄰里和諧的回歸。
這起糾紛的成功調解,生動詮釋了人民調解工作在化解基層矛盾、維護社會和諧、促進家庭和睦方面的重要價值和獨特優勢。它證明,面對復雜的民間糾紛,尤其是涉及親情的矛盾,專業、耐心且充滿智慧的調解,是通往“案結事了人和”的有效途徑,是守護公序良俗、共建和諧社會的堅實力量。(陳國松 陳云柔 朱嘉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