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邂逅云水謠是在秋天,在閩西南云高天闊、水瘦山遠的清秋:穿越隨風搖曳的香蕉林,跨越佳果累累的蜜柚園,經過溪洲的媽祖廟,轉山遠望,山坡上蜿蜒的黛綠色茶園,一級級天梯般直搭上了青天……“云水謠”光是序曲,就使人心儀。
猛然,公路旁出現了一座土樓,方的。又一座,圓的。方得端正,圓得豐滿。方得像君子,圓得像美人。路旁電桿上也適時跳出“土樓紅美人”的廣告牌,紅紅的,一塊又一塊,就像進行曲的音符列成了歡迎隊列,使人想起湄洲媽祖祖廟慶典上那隊捧著大紅綢花的湄洲女。
故鄉,藏在云水深處。云,是山的披肩;水,是村的花邊;廟,是心的憩園。云水謠的主旋律,就是奔流不息的長教溪了,溪水從深山白云中飄飄而來,又往九龍江悠悠而去,詠唱了千年的水云調。瞧,老牛牽著鄉老從溪橋踱過,白鵝伸著長頸在溪里悠游,不經意間便成了一道風景。最是浪漫處,該是橫溪的石蹬,撲臥在古老的溪陂上,撲臥成一軸溪山逍遙圖軸。輕輕踏蹬而過,在過陂浪濤雀躍的伴奏下,觀兩岸青山,一溪碧水,老榕巍峨,古村依舊,還有老屋上招搖的炊煙,恍如童年的黃昏,老祖母伸著手臂,拉長蒼老的腔調在呼喚頑皮的孩童回家,心中不禁生出了一種皈依感,仿佛回到童年的媽祖廟,回到千年前的心靈原鄉。
心靈原鄉是慈母的搖籃曲,也是外婆的針線盒。心靈原鄉是媽祖神像前的香爐,還有供桌上琳瑯滿目的供品。
云水謠周邊儼然土樓博物館,53座圓樓、方樓、吊腳樓、竹竿樓、府第樓爭奇斗艷,而旋律最高者,當屬列入世遺的圓形雙環樓懷遠樓和最高方形樓和貴樓了。懷遠樓望山面田,抱溫飽之思,懷云水之遠,是漂泊南洋的簡姓華僑興建的。門聯“懷以德敦以仁藉此修齊遵祖訓,遠而山近而水憑茲靈秀毓人文”,透露出土樓子民慎終追遠的情感寄托。據說,有年中秋節樓里演戲,擔任土樓下水道清道夫的3只百年老龜還爬出聽戲呢,令人嘖嘖稱奇!清雍正年間誕生的和貴樓高五層有房百廿間,這座龐然大物建于沼澤之上,竟巍然屹立了近300年,足見客家先民的聰明才智。而樓中相隔8米的兩口陰陽井,井水一清一渾,因由連專家也說不清道不明。
因為夢想,所以選擇遠方;因為大愛,所以選擇媽祖。云水謠也是媽祖信仰之鄉,媽祖精神深深扎根于客家族群的心靈中!距云水謠不遠處有座梅林媽祖廟,土樓客家奉祀的媽祖娘娘安然靜坐于神龕內,神態端莊慈祥。廟外河岸,矗立著一尊9.9米高的媽祖雕像。自明代起,土樓先民為了生計,就不斷有人下南洋拓荒經商,祖地父老鄉親為祈佑在外游子平安,于清康熙十年從湄洲祖廟迎請來媽祖分靈奉祀。每逢媽祖誕辰日,梅林都要舉辦媽祖巡航、飄燈祈福等民俗活動,尤以媽祖過海儀式最為壯觀。其時,由年輕的媽祖敬仰者抬著媽祖神轎巡村后直奔河里,而河中早有由少年扮裝的蝦兵蟹將等水怪阻攔,不斷揚波逐浪潑向神轎。媽祖敬仰者簇擁的神轎勇猛地左沖右突,在水上舞龍的助威護駕下,終于沖破重重障礙,過河直奔天后宮;過海儀式三進三出,演繹著媽祖不畏風險浪急濟世救難的傳奇故事。我在土樓里買了一塊奇石,石面坑坑洼洼的像是華安玉,一個個凹洞仿佛合唱隊的無數個歌喉,在傳唱著歷史的蒼茫云水,傳唱著云水謠的前世今生,傳唱著風雨土樓的故事,傳唱著客家族群的媽祖信仰,傳唱著心靈老家的回歸。
云水深處是原鄉。走遍天下,心中永遠有一個老家。回家探親,即是又一次拜祭祖廟。即是安頓心靈,返璞歸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