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
明代鄭岳,字汝華,號山齋,興化府莆田縣(今荔城區新度鎮蒲坂村)人。鄭岳以直言敢諫、為官廉潔有為而著稱,他的生平經歷和主要成就與明朝的政治、文化環境緊密相連。鄭岳編著有詩文十三卷,人物列傳七十五卷,其纂的《莆陽文獻》,被譽為“一郡大觀,千年勝事”,成為莆陽文史領域的重要典籍。此外,還有《山齋凈稿、漫稿、續稿、吟稿、詩余》等。其精書法,遺石有所書“蒙塾”等。
2013年2月出版的《莆風清籟集選注》載:“……柯奇征云:‘山齋詩秀整者似昌黎,閑曠者似東野。’朱必東云:‘山齋詩樸厚醖藉,無藻繪、纖巧、嫵媚之態。’馬子莘云:‘山齋于詩游情漢魏,涉跡晉唐,每觸事興懷若不經意,而莊嚴質雅、敦厚和平,刻于辭者,反無以過也。’”《蘭陔詩話》:“……宸濠心害其能,及見岳所為詩云:‘十風五雨調爕地,春來花鳥不知功。’大驚曰:‘此宰相器也。’益忌之。岳尋轉布政使,知濠有異志,顯沮陰裁。濠不能堪,嗾李夢陽誣之,收系踰年,始得罷歸。岳嘗作《游俠》詩刺濠云:‘吳濞招死士,密置淆澠間。豈知真將軍,輕車出藍田。逆節竟鑕斧,明鑒垂簡編。’其言果驗,可謂有先見之明矣。”據《全閩詩錄》中的《柳湄詩傳》載:“邑人王鳳靈撰《岳傳》:‘岳生于成化戊子。以坐議禮,未蒙卹典。所撰有《莆陽文獻》《莆陽志略》《莆陽科第錄》。’……謝山子云:‘侍郎深于諷喻之體,今讀其《美女篇》《畫馬行》,皆自喻也。’岳有《南還錄》,邑人朱淛《序》云:‘自拜命至抵里門,首尾凡得詩六十有奇首。蓋有戀戀乎不忘君國之意。’……”故此,筆者圍繞鄭岳數量豐富的圖記、詩、賦、像贊等史料,試著挖掘人物活動與歷史信息,探析一種物質性又帶有視覺性的文學遺存。
首先,“記”是一種古代文體,可以通過記人、記事、記物、記景,來抒發作者感情和主張。記事文內容多樣,形式精致,可以記山川名勝或器物建筑,故又稱“雜記”。在寫法上大多以記述為主并兼有議論、抒情成分。它可以記人和事,上至社會生活、風俗掌故,下至自然景物、親朋關系等。《山齋文集》卷十一、十二“記”之《立誠書院記》《南湖鄭氏祠堂記》《興化府遷建司獄司記》《郡守黃侯修寧海橋記》《重修三橋記》《廣元教諭黃先生祠堂記》《山翁樂丘記》《桃源謁廟記》《逸老會圖記》《云渠記》《瞻華臺記》《三峰亭記》《建巡海道碑記》等。其中鄭岳《逸老會圖記》載:“合逸老七人為圖,并坐聽琴者林翁、翠庭、吳翁、臨淵也。據案撫琴者林翁頤晦也,稍下坐則為宋翁、友泉,若林翁他石寒谷對展詩卷讀之,搦筆伸紙,若締思者余山齋也,衣巾古雅須發蒼白,徜徉于山云水石間,所謂大塊逸我以老者,非邪。始余數人者,倦游而歸,將如香山睢陽耆英故事結社為樂,而人事離合不齊。嘉靖丁亥冬,余僭為首會賦詩招致于梅峰別業,合席列坐,殽不過五味,菜果羨脯不限,酒五七行,客不飲亦不強示,直率也。自是率為定規,以次舉行,既歷平綠溪閣,流泉南山諸勝處。復嘆曰:‘莆名山,南有壺公,北有陳喦、紫霄、古囊,遠不過二三舍。吾儕老且死不一,至其處亦太俗矣。’于是,遍游諸山,登高望遠,復得大觀。維時李翁壺塘聞而羨之,以居遠間一預馬且嘗招白塘之游。……圖形、繪象、詩文傳布。至今,吾莆勝國時,吳四輔,方時舉輩為‘壺山文會’,其詩亦有存者。今茲之會,漫無紀述,可乎?于是,取累會之詩,銓次成帙,且命工為是圖,以齒最后者,宜受役為記。余不得辭,爰考香山耆英諸老,年多八九十以上,其次亦滿七十,獨司馬溫公以年六十四,援狄兼暮例入會。耆年碩德,蘩望一時。今惟翠庭年七十五,臨淵頤晦皆六十七,友泉他石皆六十五,寒谷六十四,余年六十三耳。幸皆康疆無恙,未知來日之壽,視昔人何如壽及矣。而德或愧焉,非所尚巳,余不敢望溫公,而諸翁亦豈能無意于白杜文富諸人矣?乎幸際清時天開壽域,吾人所以圖報答者道固在,是易不為大耋之嗟,衞武公既耄,猶箴警于國夫。老成典刑,風教之助也。然則今日豈徒嬿游為邪幸圖其終,以母總規勸。”該圖記似山水游記,感情真摯而語言凝練雋永,增添了抒情、寫景的內容,談及歲時、風土和友朋,又善寫游觀之感,具有文學與藝術的價值。
其次,鄭岳詩、賦之作,風格多樣,既有描繪自然景色與物象獨特的詩意,也有表達個人情感和哲學思考的詩篇,其詩作涵蓋了多個主題,包括贈友、寫景、抒懷等。《莆陽南山廣化寺歷代文獻匯集》《山齋文集》中分載《畫馬行》《南湖喬木圖詩》《賦五老圖壽戴德洋七十七》等題畫詩文。例如,鄭岳《畫馬行》:“房星耿耿明碧落,神駿墜地走沙漠。天閑秣飼列奚官,逸氣俛就青絲絡。古來神駿豈易畜,遺貌至今動人目。硉兀爭看骨格奇,人間萬馬徒多肉。汗血染成五色紋,碧蹄高踏秋空云。躞蹀嘶鳴神彩溢,此圖疑出曹將軍。渥洼異產今寂寞,世無伯樂何由識。但收遺骨破千金,不用按圖遠相索。”
鄭岳《南湖喬木圖詩》:“永嘉政衰紛酋虜,衣冠避亂入南土。湔滌陋習變儒風,邑小曹滕俗鄒魯。云誰奮振為之先,南湖諸老抱遺編。結廬弦誦南山下,陶冶歐林諸名賢。流風遺澤詎云斬,玉樹芝蘭多異產。吾家一脈分太卿,轉徙桃源入蒲坂。坂中族庶衍而昌,腴田稉稻充烝嘗。故家門面亦何有,綠繞古樹凡千章。先憲當年手自植,老干嵯峨蔽天日。冰霜飽嚼節如鎗,孫枝秀出皆徑直。畫工描寫入此圖,先輩文字墨未渝。篋笥久藏喫蟲鼠,上下殘缺半糊涂。小弟佑生知愛惜,緣舊易新重妝飾。凌晨捧帚掃家堂,高掛此圖于素壁。先人手澤存豈多,棄置將奈愚騃何。窗前感此起遐念,涕泣更下欲滂沱。敬拭下方書數語,此意根心難縷縷。吾宗衰替理宜復,共振先聲時望汝。”
“賦”則講究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采文,體物寫志”,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也是我國古代的一種文體。譬如,鄭岳《賦五老圖壽戴德洋七十七》:“黃云紫水秘壽鄉,玄鶴隨人化日長。飲水餐英娛晚節,結蟠高會薦清觴。五人眉發皆皓白,問其年華不可得。我欲擬之羲皇人,羲皇之人無與敵。大袖長衫類阮君,羽衣霓裳豈仙客。嘗聞潛修阮者流,草衣木食輕王侯。修形煉氣老益固,朝煙暮霞頻吞吐。笑傲泉石脫麈凡,指掌圖書陳列數。龜巢逆葉有余適,鶴舞芝田常自得。孝為安宅友為居,敬作章程慈作則。我懷汝輩意軒舉,欲借此會憑誰語。莫謂五老擅奇芳,蒲坂有人還似汝。”這篇賦以長壽為主題,通過描繪地域的山水風光和仙人的長壽生活,表達了對長壽的向往和對生命的珍視。
《山齋文集》卷七“七言絕句”中鄭岳《邊戍馳馬圖詩》載:“同云四野雪霏霏,虎韉氈衫去欲飛。猛氣沖風能破敵,邊烽無警羽書稀。”
而“像贊”通常是對人物畫像的贊頌和描述,用以表達對其品德和功績的敬意。鄭岳《山齋集》卷二十中分有《頤晦像述贊》《黃郡丞如雍巾服像贊》《王美璞像贊》《陳敦和行樂贊》《劉子賢像贊》《替宗衡冠帶》等贊文。例如鄭岳《劉子賢像贊》:“先生未嘗以貌假人疾,且革所親。挾畫史來視,先生背面,而寢曰:‘非吾志也。’今觀是圖,果得先生之貌乎!不得其貌,況于先生之心乎?愚嘗考其世,纂其言,述其行,庶幾傳先生之神于千百世之后。”除其功用背后,也許潛藏著許多不為今人所知的玄機,特別是一些與歷史事實相關的畫圖,它既是繪畫的歷史,又是歷史的繪畫,挖掘出深藏于其中的歷史底蘊,還繪畫歷史本來的面目,揭示出古代藝術家的創作心路和繪畫用意,深悟其中除藝術以外的歷史內涵,是藝術史研究不可回避的課題。
鄭岳是明朝重要的官員,也是造詣深厚的文學家,其豐富多彩的題圖記、詩、賦等作品,體現了他的文藝才華和人生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