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盛鐘
“像我這樣,四個手指分別牽住不同的線,注意區分手線和腳線,放線時要張弛有度,動作自然。”近日,莆仙木偶戲非遺傳承人許淑陽提著人偶,手把手演示操作,指導學生們練習提線木偶技藝,一提一拉之間,人偶整冠、拂袖、捋須……一套動作行云流水,讓人賞心悅目。
莆仙木偶戲,古稱“興化傀儡戲”,俗稱“柴頭仔戲”,起源于漢代,興盛于唐代,因其流傳歷史比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莆仙戲更早,被稱為莆仙戲“戲兄”。莆仙木偶戲流行于莆田各地及其他興化方言區,經常在婚喪嫁娶、節慶祭祀等民間活動時表演,千百年來一直為莆田人民所喜聞樂見。2010年11月,莆仙木偶戲被列入莆田市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許淑陽是莆田市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之一。早年,她曾學習過莆仙戲表演,結婚生子后中斷了演藝事業。2005年,36歲的她師從莆仙木偶戲表演藝術家黃燕飛學習提線木偶戲表演技藝,很快她便著了迷,練就過硬的木偶提線功底,技藝日漸嫻熟。2013年,許淑陽創立了神眾木偶劇團,劇團演繹的木偶戲《財丁貴》曾在全省木偶戲大賽上摘得大獎。
當天,許淑陽在家中搭起舞臺架子,現場為學生們講解提線木偶戲知識,并進行一番精彩生動的表演。狀元走路威風凜凜、老人行動步履蹣跚、武將耍槍酷炫利落……各種提線木偶活靈活現、惟妙惟肖,高亢的唱腔,細膩的動作,徹底征服了在場的學生。“一縷縷舞動的絲線,演繹出濃郁的鄉土氣息,讓人感受到了木偶戲非遺文化的獨特魅力神韻。”學生陳藝強說。
線線連偶,十指絕藝。操作提線木偶是一項體力活,表演時,十多斤重甚至二十來斤重的人偶一提就是幾個小時,如果沒有堅韌不拔的毅力,是很難堅持下去的。“人偶很笨重,練習過程十分枯燥乏味,不是一日之功,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和耐心。”許淑陽向筆者分享了自己練習提線技藝的心得,“靠的是九分熱愛、一分天賦,正是滿腔熱愛,才讓我這些年堅守了下來。”
幾年前,在莆田文旅部門的推薦下,許淑陽來到“木偶之鄉”泉州,參加由國家藝術基金資助的“提線木偶表演人才培養”培訓班。在兩個月的集中學習期間,許淑陽系統地學習了泉州提線木偶藝術的精髓。回到莆田后,她博采眾長,在木偶制作、服飾設備、表演技藝等方面進行了改進提升,將更精湛的表演藝術呈現在觀眾眼前。
這些年來,許淑陽和團隊成員一直堅持在莆田各地進行表演,從以前的村莊、田間、寺廟到現在的廣場、街道、舞臺。“哪里能表演,哪里有觀眾,我們就去哪里。”許淑陽說。
神眾木偶劇團有10多名成員,平均年齡超過60歲。這種情景,在莆田的木偶劇團中十分常見。據了解,近年來,受社會轉型、文化多元化等因素影響,提線木偶戲觀眾越來越少,演出市場日益萎縮。由于演出需求不穩定,木偶戲藝人無法從中獲得穩定收入,不少人只能將其當作副業。
2021年底,莆田市群眾藝術館曾開辦一個提線木偶戲培訓班,邀請許淑陽授課。當時,培訓班一共招收了10名學員,但最后大多學員都沒能堅持下來。
“提線木偶戲藝人日趨老齡化,收入不穩定,愿意學習木偶戲的人越來越少,陷入后繼乏人困境。”近年來,許淑陽經常參加莆田各地舉辦的非遺文化展示活動,并到學校進行非遺文化進校園演出。她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演繹,讓更多人了解甚至喜歡木偶戲,也希望有更多的新鮮血液加入,讓莆仙木偶戲更好地傳承下去,讓非遺文化在傳承中綻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