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在中華傳統工藝美術的璀璨星河中,莆田玉雕如一顆獨特而耀眼的明珠,承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展現出別具一格的藝術風格。今天,就讓我們一同走進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縣巷路,探訪莆田玉雕非遺傳承人徐建輝師傅,去揭開莆田玉雕這門非遺技藝的神秘面紗。
沿著縣巷路前行,一間玉雕展示店映入眼簾,這里便是徐建輝的“藝術天地”。踏入店內,琳瑯滿目的玉雕作品令人目不暇接,立件氣勢恢宏,擺件精巧雅致,掛件玲瓏可愛,每一件都栩栩如生,仿佛被賦予了生命。
店門旁,一臺雕刻機正在運轉,徐建輝正全神貫注地進行玉雕創作,專注的神情和精湛的技藝吸引了眾多游客駐足觀看。2015年10月,其公司申報的“莆田玉雕”成功入選莆田市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無疑是對莆田玉雕技藝的高度認可。
徐建輝出生于荔城區黃石鎮,這片地處南洋平原的土地,不僅景色秀美,更有著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傳統玉雕工藝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徐建輝自幼便受到家族的熏陶。他的爺爺徐錦明和父親徐國揚都是民間玉人,在長輩們的影響下,他自小便癡迷于雕刻和造型藝術。年少時,他跟隨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黃文壽學習木雕,又師從莆田工藝名師陳天賜學習牙雕、玉雕,這些寶貴的學習經歷為他日后的藝術生涯奠定了堅實基礎。出師后,他并未滿足于現狀,而是前往上海、廣東等地,深入學習白玉和翡翠的雕刻工藝……
2008年,徐建輝選擇回到家鄉。他憑借著多年的積累和對藝術的獨特理解,博采眾長,將木雕技藝與玉雕技藝巧妙融合,開創了一種全新的工藝。這種工藝既有玉雕的韻味,又兼具木雕的技法和布局,不僅豐富了玉雕的表現形式,更為莆田玉雕注入了新的活力。如今的莆田玉雕作品,既傳承了傳統的玉文化,又融入了現代審美觀念,形成了古典與現代相結合的獨特藝術風格。
經過多年的不懈努力,徐建輝的玉雕技藝日益精進,在創作上也屢獲佳績。其作品《紫氣瑞果》榮獲中國海峽工藝品博覽會“百花獎”金獎,《太白醉酒》獲得中國(合肥)國際文化博覽會暨中國工藝美術精品優秀作品金獎等。這些榮譽不僅是對徐建輝及團隊技藝的認可,也是對莆田玉雕非遺技藝傳承與創新的肯定。憑借卓越的技藝,徐建輝先后獲得省工藝美術師、國家一級(高級)雕刻技師等榮譽稱號。
徐建輝常說:“玉雕匠人不但需要綜合渾厚的文化素養,還需兼備敏銳、新穎的藝術思維,才能賦予作品活靈活現的靈魂與生命。”一件玉雕作品從誕生到成品,需要經過選料、設計、切割、打磨、雕刻、拋光等諸多工序。而且在雕刻過程中,玉石的色澤、紋理會不斷變化,稍有不慎就可能功虧一簣。因此,在創作中,徐建輝倡導“因材施藝”,注重“渾然天成”。他創造性地將傳統玉雕技法與莆田木雕技法相結合,根據玉料的自然形態、肌理,熟練運用浮雕、透雕、鏤空、微雕等多種技藝,融入閩中畫派的繪畫表現風格,創作出了許多意蘊豐富,極具觀賞性、知識性和寓意性的作品。
近年來,徐建輝及團隊積極投身于技藝傳承與人才培養。他們與莆田學院工藝美術學院、海南省技師學院等院校合作,建立了玉雕實訓和實踐基地,將傳統的莆田玉雕技藝與現代美術理論相結合,培養出了眾多優秀的玉雕人才。徐建輝及團隊推出的《漁歌》《龍應九天》等作品,材質多樣,工藝精湛,大多為隨形巧雕或隨形透雕,展現出了獨特的藝術魅力。
徐建輝表示,他還要在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展示店里開展玉雕培訓,通過體驗活動,吸引更多人走進玉雕的世界,培養更多的玉雕人才。因為他深知,技藝的傳承與文化的弘揚,不是一個人的事,需要一代又一代匠人接續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