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郭尚先像
林則徐像
郭尚先《蘭花圖》
郭尚先書法作品
郭尚先墓道碑
郭尚先(1785—1832),字元開,號蘭石,又號伯抑。莆田城關書倉巷人。清嘉慶十四年(1809)登進士第,改庶吉士,授翰林院編修。清嘉慶十八年(1813),充貴州鄉試正考官。清嘉慶二十年(1815),升國史館纂修、文穎閣總撰,參與修撰《治河方略》《大清一統志》等。后又任云南鄉試正考官、廣東鄉試副考官?;鼐┖?,充《明鑒》纂修、文淵閣校理,兼教習庶吉士。清道光八年(1828),任四川學政。清道光十年(1830)回京,翌年,尚先歷司經局洗馬,翰林院侍讀,授左春坊庶子,升侍讀學士,同年十二月,再升光祿寺卿。清道光十二年(1832),升大理寺卿,秋季又升禮部右侍郎。同年十二月廿九日子時卒,年僅四十八。訃聞,宣宗痛語工部尚書白治源曰:“郭尚先學問好,人品更好,不意如此短壽!”子篯齡扶柩歸莆陽,葬墓于西天尾鎮后卓村上郭山。郭尚先以書法名世,并有著作多種行于世。
林則徐(1785—1850),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是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官至一品,曾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卒贈“太子太傅”,謚“文忠”。其著作有《林文忠公政書》《信及錄》《云左山房文鈔》《云左山房詩鈔》《使滇吟草》等。
郭尚先是清嘉慶十四年(1809)登進士第,林則徐是嘉慶十六年(1811)登進士第。清嘉慶十八年(1813),林則徐入翰林院庶常館任庶吉士,在翰林院庶常館習國書(滿文)時,與“年齒同而義氣合”的郭尚先交莫逆;相與研究輿地象緯及經世有用之學,相國盧公蔭溥喜談掌故,公招郭尚先與則徐小集,時常談論至移晷,他朝士罕與焉。
林則徐祖籍莆田,其先祖由莆田徙居福州。其父林賓日行狀曰:“系出九牧林氏,先世由莆徙居福清文杞店鄉,國(清)初再徙居省治(福州)。”則徐對莆田懷有深厚的感情,與莆人郭尚先同朝為官,格外親切;同為閩人,又志趣相投,遂成莫逆之交。兩人情誼甚篤。
在京為官時,郭尚先與林則徐曾經一起去琉璃廠選購碑帖,林則徐臨寫的《王居士磚塔銘》,幾乎達到亂真地步,這《磚塔銘》便是郭尚先割愛送他的。
清嘉慶十六年(1811)四月十七日,林則徐赴京會考,以殿試二甲第四名,朝考第五名成進士,授翰林院庶吉士。施即請假歸省。
清嘉慶十八年(1813)正月,林則徐經南京繼續北上。四月,庶吉士散館,林則徐以翰林院編修待用。五月抵京,入翰林院庶常館。
五月初九,林則徐上午赴翰林院庶常館。即回。中午郭尚先等友人來寓敘飲,也為郭尚先充貴州鄉試正考官將有貴州典試之行而為其餞行?!读謩t徐日記》載:“五月初九日,乙亥(6月7日)。晴。入東城為惇圃太守送家書,順赴翰林院庶常館,即回。是午葉芷汀申萬、郭蘭石尚先、王蘭谷道行、廖儀卿鴻藻、鈺夫金城、李蘭卿彥章俱來寓敘飲。緣郭蘭石有黔(貴州)中典試之行,既往其會館,宜有一餞也。定更后散席。夜雷電交作,旋起大風,竟未得雨,望澤愈殷。”五月十二日,林則徐為摯友郭尚先赴貴州典試送行?!读謩t徐日記》載:“五月十二日,戊寅。早晨微雨,上午晴。送郭蘭石行。”
七月,林則徐充任國史館協修。十二月初一,郭尚先自貴州回京?!读謩t徐日記》載:“十二月初一日,晴。郭蘭石尚先自貴州回京,為繕復命折子。上午閩中承差來,接十月初二日家書一封,計行兩月始到。”
十二月初五,林則徐在郭尚先處一起吃早飯后,偕翰林院編修郭尚先、陳玉銘赴琉璃廠購法帖?!读謩t徐日記》載:“十二月初五日,晴。在郭蘭石處早飯罷,偕蘭石、潼溪赴琉璃廠購法帖。晚在潼溪處小飲。”
十二月初七下午,林則徐邀請郭尚先等摯友來寓所宴集?!读謩t徐日記》載:“十二月初七,早晨微雪即晴。接十月二十三日家書一封,亦系承差帶來。下午邀郭蘭石、葉芷汀、達玉圃、王蘭谷、廖儀卿、鈺夫兄弟來寓宴集。”
十二月十三日下午,林則徐赴摯友郭尚先宴席?!读謩t徐日記》載:“十二月十三日,晴。上午至福州館晤同鄉董樂庵先生韺,新到都中謁選。下午赴郭蘭石之席。”
十二月二十九日,壬戌(新歷1814年1月20日),除夕。晚上,郭尚先等摯友同來林則徐寓所小飲?!读謩t徐日記》載:“十二月二十九日,壬戌,除夕。陰,刮風。上午祀神。鄭行章來。晚,郭蘭石、王蘭如、廖儀卿、鈺夫同來寓小飲。旋又偕赴儀卿處飲,三鼓歸。”
清嘉慶十九年(1814)十月十四日夜,郭尚先在摯友林則徐的寓所下榻。《林則徐日記》載:“十月十四日(新歷11月25日),晴。黎明赴戶門前聽宣旨,為次日武殿試候派執事。旋未派及,即出城。是日,曹儷笙(曹振鏞)相國師六十壽辰,上賜匾額、壽佛如意、衣冠為之作壽。上午,往祝,觀劇,留席。晚回。夜,郭蘭石在寓下榻。是日,引見國子監學正記名用者二十人。”十月十五日早晨,林則徐偕郭尚先往楊蓉峰家祝其太母壽,留面?!读謩t徐日記》載:“十月十五日,晴。早晨,偕郭蘭石往楊蓉峰家祝其太母壽,留面。閩中承差來,接九月初四日家書一封,陳抑隅、李壽田書各一封。是日,武殿試,上御紫光閣觀射。”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正月初九,林則徐、郭尚先等人為鄭心田六十壽辰祝壽。六月初一,林則徐聞文書公布摯友郭尚先充云南鄉試正考官?!读謩t徐日記》載:“六月初一日,己酉。晴。巳刻,聞簡放云、貴試差:郭蘭石、聞春臺(聞人熙)赴滇,黃霽青、廖鈺夫赴黔。是日接葉次幔書。”六月初七早晨,林則徐等人在北京同安會館為郭尚先、廖鈺夫設酒食送行。《林則徐日記》載:“六月初七日,乙卯。晴。早晨在同安會館公餞郭蘭石、廖鈺夫行。上午回寓后,又往西頭拜客,晚回。熱甚。”
清嘉慶二十一年(1816)閏六月,林則徐離開翰林院,往江西南昌,充江西鄉試副考官。十二月回京后,在翰林院清秘堂辦事。十二月初八,林則徐為摯友郭尚先繕復命折子?!读謩t徐日記》載:“十二月初八日,壬午(新歷1817年1月24日)。晴。為郭蘭石繕復命折子。廖儀卿夫人以生產而歿,往唁之。”
林則徐與郭尚先兩人經常有書信往來,并互贈書法作品。
清嘉慶二十二年(1817),郭尚先為林則徐之父林賓日作一篇壽序,在序中,郭尚先稱“少穆雅識宏才,眾流仰鏡”,極力推重林則徐。
清道光元年(1821)七月,林則徐得知父親林賓日在福州患病的消息后,當日就以本人有病為由辭官,奉母登程回籍。八月返回福州時,林賓日已病愈。道光二年(1822)三月,林則徐為家庭生計,被迫再涉官場,北上京補官。三月初二林則徐早飯畢,于巳刻出城,至洪橋登舟。晚泊竹崎。三月初三,早發,風仍利,而阻于雨,乍行乍止,晚泊閩清口。三月初四,風雨如昨,天氣變寒。晡時始抵水口。林則徐在舟中復郭尚先、陳池養書信?!读謩t徐日記》載:“三月初四日,己酉。風雨如昨,天氣變寒。晡時始抵水口。在舟中書扇數柄。復郭蘭石、陳春溟(陳池養)書。”
清道光二年(1822),丁父憂在家的郭尚先即將服闕,正考慮是否接受倪琇之請主講廈門玉屏書院,三月二十三日,郭尚先收到林則徐手札:
蘭石老前輩大人閣下:“日前奉到手翰并書法四幀,珍荷無似。瀕行忽忽,未及裁謝,滋為歉念也。比維動定綏適,仰奏慈娛,當如心頌。鷺門想當一行,秋間還朝,幸自依期勿遲為妙。侍循例報痊,已于月之二日北上,出山小草,不是初心,就中無可奈何之情,不堪為愛我者縷述也。前歲承假尊章,昨已點交紀綱帶繳,謝謝。杭州黑扇,檢舊篋中僅存兩柄,茲奉上,未知合用否?又單硾箋屏六幀,聊供染翰,并希哂存。舍弟亦有掛屏,欲求大楷,渠雖不善書而向慕墨寶,珍如拱璧,想必有慰其饑渴也。即請安祺,不一。侍則徐頓首。
重三夜小舟泊竹崎,停棹書此,顛簸不復成字。
再,昨來函見教殷殷,自非關愛深切,曷肯為此言,佩服感銘。莫可殫述。侍本銓陋,安敢凌人?;驎x接語言未有檢束處,惟當慎之又慎,以副忠告之情。以后見惠德音,尤望時加針砭為感,附此志謝,又泐。”
從札中可以看出林則徐非常敬重郭尚先,同時也很欣賞郭氏書藝,珍如拱璧。
清道光二年(1822),郭尚先在莆田,春服闕。四月就倪琇觀察聘主講廈門玉屏書院。冬入都,補原官(翰林院編修)。
清道光七年(1827),林則徐之父林賓日病逝于福州。
清道光十二年(1832)四月,郭尚先為知己林則徐珍藏其父親林賓日自繪《飼鶴圖》題詩一首:“繞廬盡種碧瑯玕,露下清琴偶罷彈。想見舐毫吮墨會,海天空闊小庭閑。柴門不掩鳥無嘩,絕勝孤山處士家。安得鵝溪添幅絹,更將余墨寫梅花。胎仙三疊舞琴心,調息曾聞勝五禽。料得江郎山上月,笙聲猶在翠微岑。在陰子和望何如,到處甘霖逐使車。領取雞雛待飼意,分明圖是納楹書。”
2012年10月28日,中國嘉德國際拍賣有限公司拍賣林則徐家傳《飼鶴圖》手卷(三卷),成交價人民幣4485000元。
郭尚先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十二月廿九日子時終于京第,享年四十有八。林則徐親撰挽聯:“三十年人海才名,帝簡方隆天已召。六千里家山歸夢,親心難慰子誰依。”林則徐并撰有一千五百多字的《大理寺卿蘭石郭先生墓志銘》。
郭尚先墓坐落于荔城區西天尾鎮后卓村石磨上郭山半山腰,鳳字型,為清式花崗巖結構。其墓碑上刻:“皇清賜進士出身、誥授資政大夫、歷充貴州云南廣東山東主考官、提督四川學政、大理寺卿加二級、前翰林院編修、奉旨入祀四川名宦祠、蘭石郭公偕配壽藏。”墓有神道碑,碑刻:“皇清賜進士出身、誥授資政大夫、大理寺卿加二級、崇祀四川名宦、蘭石郭公墓道。”郭氏后人介紹,墓碑和神道碑文都是林則徐親筆書丹。郭尚先墓于1995年4月重修,現為荔城區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