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勇
四月,春雨連綿,莆田處處白茫茫一片,霧氣朦朧,輕盈縹緲,宛如一個童話世界,美不勝收。
春天是曉人心意的,竟讓我迎著詩意走近它,并收獲一路美的禮贊。陶淵明在《桃花源記》中就發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的欣嘆,而今天的我,何嘗不是這種感受?
清晨,雨后的綬溪,呈現出不一樣的景觀。溪面被一層濃濃的水霧所覆蓋,繚繞升騰,像一幅水墨畫,讓人仿佛置身蓬萊仙境。遠遠望去,乳白色的霧氣在空中暈染開,市博物館、狀元橋、狀元閣等建筑變得朦朦朧朧,若隱若現。溪中的小山丘只露出山頂,像大海中的孤島,影影綽綽。霧真的是高明的魔術師,把綬溪變得如詩如畫、清新雅致。
雨后,在濃霧的籠罩下,千年泗華陂,簾瀑直瀉,飛珠濺玉,氣勢壯觀。白鷺在迷蒙霧色中,時而翩飛空中,時而棲息草叢,自由自在,真叫人羨慕。在霧中看著這些大自然的精靈,心情愉悅,確實是一種美的享受。
有人說,看霧即如讀詩,霧給我的心情涂上了一層色彩,這是一首意境高遠、含蓄深厚的小詩。我喜歡霧,霧使世界呈現朦朧之美,如詩情畫意般美好。我更喜歡霧的自由灑脫,無拘無束,使人有種飄飄然乘云欲歸的感覺。
心有美景,處處桃園。在煙雨迷蒙中,我沿溪而行,輕踏在綠道上,霧親吻著我的臉頰、我的頭發,帶來了絲絲涼意,還有一絲濕漉漉,滲入肌膚,鉆入心底,有如一縷清泉輕輕淌過,清爽無比。
在曼妙的霧色中,宋代古橋延壽橋依稀可見,斑駁的橋身在時光流轉中嘆息,但始終沒有抹去它莊重古樸的光影。橋上人們朝來夕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談中。
倚岸的釣魚者中,有老人,有年輕人,他們背靠著一棵棵見證無數歷史滄桑與靜美的樹,垂釣著自己的人生,他們釣的不僅是魚,而是一灣綠水的悠閑,他們所期待的,也許就是靜心。
莊子說,“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荔林水鄉,文化氤氳。綬溪是一幅畫的卷軸,是一首詩的韻腳,是一曲歌的旋律。被層霧盡染的延壽溪,是莆田三大溪之一。舊志稱此溪“十里無湍激聲,縈繞九華山下一碧如帶”,故亦名“綬溪”。而此溪因晚唐詩人徐夤隱居釣游于此,更加聲名遠揚。霧氣中的“綬溪釣艇”更加迷離醉人。作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綬溪釣艇”為綬溪增添了厚重的人文氣息。
去綬溪讀一片濃霧,去荷園觀一陣細雨,去古渡做一夜舊夢,都是看不厭、拍不完、說不盡的鄉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