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四月春正好,教研賦能正當時。”2025年4月25日,莆田市普通高中第五場物理教學開放周在莆田第二十五中學啟幕。
活動以“數智化賦能,構建四新背景高效課堂”為主題,吸引秀嶼區各校物理教師、市教研員專家及該校教師齊聚,共同探索核心素養導向下大單元教學與數智技術的融合路徑。
莆田第二十五中學物理組長、秀嶼區領銜名師黃梅花開展省級開放性課題《核心素養導向下的大單元教學研究與實踐》的中期報告,課題組圍繞核心素養導向的大單元教學,構建了“理論解析 — 策略建構 — 實踐驗證”的研究框架,結合知識整合策略、跨學科案例開發、 數智化資源建設等方面的實踐,在跨學科融合、情境化任務設計、數智技術應用等方面形成特色成果,同時聚焦教師大單元設計能力和實踐,強化“教學 — 評價 — 資源”協同機制,針對信息素養培養短板優化數字化資源供給,推動大單元教學從 “形式整合” 走向“深度素養培育”,形成可推廣的區域教研范式。
課題組核心成員、教研室主任翁立君匯報省級課題中期成果,并總結課題實踐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挑戰,提出以教研共同體破解瓶頸,提煉“大概念引領 — 情境任務驅動 — 數智工具支撐”的課堂模型,通過案例研討、技術協作等提升教師跨學科融合與數據應用能力,形成可復制的校本經驗。
莆田第二十五中學翁國城老師以“結構化建模”見長。通過VR場景模擬秒針轉動、摩天輪運行等生活實例,將抽象的線速度方向、角速度等概念可視化,有效突破“運動描述”的理解難點。動態課件實時生成v-ω-r關系曲線,結合皮帶傳動虛擬實驗,引導學生歸納物理量關系,凸顯“科學思維”培養的邏輯性與嚴謹性。
莆田第十一中學黃飛鵬老師以“問題鏈驅動”出彩,“電風扇與鐘表誰轉得快” 等生活問題切入,引導學生自主提出“比弧長、比角度、比周期”等比較方案,激發認知沖突,彰顯“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依托互聯網構建“觀察 — 探究 — 建模”探究鏈,過程性評價貫穿始終,深度踐行“科學探究”素養的開放性與實踐性。
市教研員在點評中指出,兩節課以數智化為引擎,推動大單元教學落地生花。翁老師的“技術支撐型”課堂彰顯物理學科的邏輯性與嚴謹性,黃老師的“探究驅動型”課堂凸顯學生主體地位,二者均通過情境化任務+數字化工具實現 學生素養的有效培養。
針對課題的中期報告,專家從實踐成效、問題診斷、優化路徑三方面精準點評,高度肯定課題組的豐碩成果,并建議課題聚焦素養融合技術、建構校本特色和區域共享模式,為課題推進明晰方向。
且乘數智東風勁,深耕課堂育新苗
“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此次開放周以數智技術為翼,以大單元教學為舟,深耕“四新”背景下的課堂改革,讓核心素養在融合創新中落地生根,綻放出更璀璨的育人光芒。
(黃梅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