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保成/攝
阮榕/攝
本報訊 4月中旬以來,莆田學院“時光小分隊”走進涵江區全國紅色美麗鄉村建設試點村崇興村,開展“數字賦能·賡續莆田紅色記憶”主題志愿服務活動。這支由青年學子組成的團隊,正用數字技術為革命遺址注入新的生命力。
在崇興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少娟和老交通員邱庭灶的帶領下,團隊成員分幾次采集邱老記憶,并走訪革命遺址,用影像采集記錄了燈爐寨閩中支隊司令部駐地舊址、兜率寺革命遺址等地。
“我們把情報藏進竹筏,再用泥土覆蓋竹筏通過河道傳遞信息。”在閩中支隊司令部駐地舊址前,現年90歲的老交通員邱庭灶向隊員們講述了自己14歲參加革命的經歷。這位2006年被認定為“老交通員”的革命前輩,用樸實的語言將隊員們帶回到那個戰火紛飛的年代。1949年7月,國民黨軍集結3000多人圍攻大洋,閩中支隊司令部在敵我力量懸殊的情況下,仍堅持在燈爐寨、烏石山附近開展革命活動。
采集過程中,團隊成員們仔細勘察這座兩層土木結構樓房。這座建筑面積150平方米的革命遺址,已被列入福建省第一批不可移動革命文物名錄。2020年,市民政局下撥專項資金75萬元對其進行搶救性修復,如今遺址周邊還新增了標識石碑、步道雕像等設施。“相比于兩年前,現在環境改善顯著。”隨行的指導老師之一、莆田學院新聞系教授林保成博士感嘆道,“特別是那五個兒童版的紅軍雕像,既可愛又引人注目。”
穿越崇燈路,隊員們繼續跟隨邱老深入崇興村兜率寺。這座始建于宋代的古寺,不僅是市級文物保護單位,因為毗鄰燈爐寨閩中支隊司令部駐地舊址,獨特的地理位置也使其成為當時革命活動的重要區域。邱老介紹,當年情報交接點就藏匿在兜率寺內香爐底部。
在實地走訪過程中,團隊成員對革命遺址、革命人物和革命資料,進行360°全景采集和細節拍攝。“我們正在嘗試進行AI智能建模、3D激光掃描、全景影像采集等先進技術,為革命遺址建立數字化檔案。這種技術的應用有助于讓更多人通過虛擬現實技術直觀地感受革命歷史。”時光小分隊技術組成員、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志愿者張锳杭介紹道。
值得一提的是,針對邱庭灶老人講述時使用的莆仙方言,團隊還特別建立了方言語音數據庫,并將通過AI聲紋集成邱庭灶的原聲,實現“與歷史對話”功能。
據“時光小分隊”第四任隊長李欣怡介紹,團隊的工作已從初期的走訪記錄、建檔保存、全媒體傳播推廣三個階段,發展到現在的數字賦能新階段。”“我們正在創新打造'數字+代際'紅色記憶傳承模式。”李欣怡說,“通過深度采集革命前輩的口述史料,運用AI聲紋復原、3D建模等技術,我們希望能創建革命口述史數字聲像檔案。”
目前,團隊已采集36位革命“五老”200多小時的口述史料。在此基礎上,團隊還計劃開發《紅色故事在閩中》圖書、革命英雄卡牌(實體數字版)及線上互動平臺,形成“紙質書+數字卡牌+AI聲庫+互動游戲”的全媒體產品矩陣。
“這種創新的‘老口述-青創作-少傳播’代際傳承模式,希望能實現從史料搶救到創新轉化的完整閉環。”團隊指導老師之一、莆田學院新聞系副教授阮榕表示,“數字技術不僅能夠保護革命遺址,更能讓紅色文化活起來、傳下去。它既保留了革命歷史的真實性,又增強了紅色文化的吸引力,為新時代紅色基因傳承提供了一條新路徑。” (陽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