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
▲香港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媽祖像
▲臺中大甲金華山媽祖文物館藏紅面媽祖坐像
▲澳門媽閣廟媽祖像
▲臺灣云林北港朝天宮媽祖像
▲臺灣彰化鹿港天后宮媽祖像
▲臺灣嘉義新港奉天宮媽祖像
▲臺灣臺南大天后宮媽祖像
媽祖文化源遠流長,歷經千百年的傳承與發展,已成為中國海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并且在世界范圍內都有著深遠的影響。媽祖文化映照古今、歷久彌新,情系五洲、遠播四海,不同區域供奉著不同歷史時期、用材豐富多樣且造型紛繁多姿的媽祖神像。她們都是藝匠和媽祖敬仰者心目中的圣潔形象,生動反映了中華民族造像藝術的博大精深。
港、澳、臺媽祖像面容有粉面、金面、紅面、烏面等,每種顏色代表不同神格,粉面媽祖為得道升天,類同常人膚色,是成仙前的凡間人樣,慈祥親切,具有親和力。
香港西貢佛堂門天后古廟媽祖像,軟身坐姿,肉色面容,略帶微笑,頭戴冕冠,身著紅色龍袍,肩披紅色云肩,雙手合并放置胸前,胸帶串珠。
紅面媽祖象征祥瑞吉祥,有關公忠信節義,血性忠勇之喻,與粉面媽祖同樣代表著人間媽祖。如臺灣彰化永靖鄉乾巽宮媽祖神像。
金面媽祖則是天神媽祖的代表,如臺北金山慈濩宮、臺南開基天后宮、澎湖天后宮等廟宇,其媽祖神像的臉部貼有金箔,因而稱為“金面媽祖”,是道佛神祇的象征色彩,表現媽祖的神格尊貴莊嚴。多為官方設立的廟宇所供奉。譬如,澳門媽閣廟媽祖像,軟身坐姿,金色面容,頭戴冕冠,身著黃色龍袍,肩披黃色的云肩,雙手合并置于胸前。自清代褒封媽祖為“天后”,媽祖的形象也隨之發生變化,轉變為雙手執圭、頭戴冕冠的高貴形象。視覺上,要求符合其身份、地位及神格,同時也要汲取民間生活源泉,以符合時代特征的信俗標準。
烏面媽祖,象征媽祖神通廣大,法力無邊。有種說法是媽祖長期供奉在船艙,被進香的煙所熏,立廟后便尊崇船中的媽祖模樣世代傳襲;又一種說法則是烏面媽祖是再現媽祖在海中懲罰水妖救助海難時的面部顏色,表情威嚴而莊重。烏面媽祖極具特色,一方面保留了慈祥母親的容貌,另一方面以黑色象征嫉惡如仇,救苦救難。林美容在《媽祖信仰與臺灣社會》第23頁中說:“‘黑臉’代表著旺盛的香火,而臺灣人的香火觀念,是愈有人愈靈,愈靈愈有人拜,‘人氣’與‘香火’之間有循環與互相支援的關系。”
臺灣云林北港朝天宮媽祖像,軟身坐姿,烏面媽祖,面帶微笑,頭帶銀色冕冠,冠頂為兩層,身著紅色龍袍,龍袍下端有一段綠色繡布,披珠編的云肩,胸掛銀鎖和玉佩,銀鎖上標有“湄洲開光媽祖”字樣,雙手擺放龍椅兩側,無執圭。
臺灣彰化鹿港天后宮媽祖像,軟身坐姿,烏面媽祖,面帶微笑,頭戴冕冠,冠兩側雕有鳳的造型圖案,冕冠與頭部為同一塊木材,雙手執圭,身著黃色龍袍,外披黃色霞帔。
臺灣嘉義新港奉天宮媽祖像,軟身坐姿,烏面媽祖,頭戴九旒冕冠,冠頂為兩層,身著黃色龍袍,肩披黃色云肩,雙手執圭。
臺灣南部多供奉烏面媽祖,如臺南大天后宮烏面媽祖,軟身坐姿,面部豐滿慈祥,頭戴冕冠,身著紅色龍袍,外披紅色霞帔,帔上繡有龍鳳、牡丹圖案,胸佩帶龍鳳銀鎖,雙手合并放置胸前,以彰顯宮廟特色。
“烏面媽”主要來自福建惠安崇武的“三媽”,史稱“烏面三媽”。正如《文化媽祖:臺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第73頁中所寫:“臺灣的媽祖信仰中另外有一種現象,即喜好黑面媽祖,認為‘黑面媽祖’因日久月長,信徒膜拜的香煙熏黑,所以又老又靈驗,是有年代的媽祖,所以越黑,表示年代越久遠,神像越老,寺廟越悠久,也越有靈力。這是因年代所呈現出來的‘物理時間’,日子一天一天累積的時間,黑面媽祖的靈力是因物理時間久遠而決定的權威。”泉州天后宮鎮殿媽祖,頭戴鳳冠、身穿龍袍、手持寶圭之莊嚴雍容圣像,是各地媽祖廟鎮殿媽的典范。莊小芳在《閩臺“黑面媽祖”信仰的起因解析及文化意涵初探》一文中指出:“而在相關資料的收集和實地調查中,在閩臺民間媽祖廟供奉媽祖的傳統中,鎮殿的媽祖常是硬身和粉(紅)臉的,而且是相對大尊的,而出巡的媽祖則常為軟身和黑臉的,并且是相對小尊的,如此,明清以來跟隨著海船,成為‘船仔媽’的,也就通常會是‘黑臉媽’,這或許還源于在莫測的海洋中,人們相信‘黑臉’媽祖更具有威懾力和靈力。”相對而言,白色面容的媽祖像比較少見。
綜上所述,媽祖圣像臉部的顏色代表著不同的意義和象征。這些形象極大豐富了媽祖文化的內涵。媽祖圣像已成為紀念性的視覺符號,在媽祖文化傳播過程中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同的媽祖神像容顏,反映出當地媽祖敬仰者心目中最美好的女神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