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4日,城廂區靈川鎮東汾五帝祖廟皂隸舞隊與車鼓隊受邀參加泉州第二屆石獅錦尚池王府非遺踩街活動,與泉州拍胸舞、漳州官將首、廣東英歌舞等20余支非遺隊伍沿16公里路線展演,共同呈現了一場跨越海峽的文化盛宴。此次活動不僅展現了非遺的活態傳承,更以創新形式推動兩岸文化交融,吸引超5000名市民徒步跟隨、50余萬人次線上觀看,成為非遺“創造性轉化”的生動實踐。
本次踩街采用了“行走的博物館”模式,沿途設置了10個展演點,其中莆田皂隸舞以古樸神秘的儺舞震撼全場,車鼓表演以雄渾鼓樂構建磅礴交響,臺灣團隊用電子樂重新編排陣頭音樂,漳州官將首以華麗服飾還原民俗信仰,廈門漢服秀則帶來了一場視覺盛宴,衣袂飄飄,宛如穿越古今。在場的年輕觀眾紛紛表示:“傳統與潮流的碰撞,比短視頻還‘上頭’!”
池王府活動負責人邱奕梯特別提及今年許多市民、僑胞以及海外的華僑專程詢問莆田東汾皂隸舞是否參演。他認為非遺不能鎖在展柜中,必須融入生活,走進大眾。
本次在泉州首秀的莆田東汾五帝祖廟車鼓隊,以戰鼓為核心,40余名隊員身著紅色傳統服飾,在“雙龍戲珠”“八卦開天”等陣式中變換身形,銅鈸翻飛如驚濤拍岸,鼓點鏗鏘似春雷貫耳,磅礴氣勢令老華僑邱奕杰熱淚盈眶。“這鼓聲里藏著莆陽人耕海牧山的魂!”他激動地說道。而多次跨市表演的東汾皂隸舞一登場,便引發觀眾喝彩。8名頭戴青、紅、黑、白四色儺面的“皂隸”手持竹杖,以“三步一軌”的剛勁舞步、“開山劈路”的儀式動作,重現古代驅邪納福場景。其儺面具承襲黃帝時期“嫫母”形象,服飾保留明代皂隸裝束,舞姿融合西漢儺舞與唐代軍儺遺風,堪稱“行走的民俗博物館”。
62歲的皂隸舞非遺傳承人詹俊賢,邊整理千年儺面邊指導隊員:“竹杖要舉到眉峰齊平的位置,手勢要有大開大合的氣勢,隊列要保持‘行軍儺’陣型!”作為第九代傳人,他深耕儺舞四十余載,將莆仙戲曲、民俗技藝融入表演,推動皂隸舞入選莆田市非遺名錄。此次與臺灣、廣東等地團隊同臺,他感慨道:“東汾皂隸舞每個動作都刻著先民對抗災厄的勇氣。這不僅是一場演出,更是文化基因的尋根之旅。” (詹海偉 沈麗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