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忠
去年夏天,我們來到渭河源風景區,在渭河上游尋找解開中華文明源頭的密鑰。
景區大門右側,清朝陜甘總督左宗棠所題的“渭河源”三個紅色大字擦亮了眼眸。1875年,左宗棠奉光緒皇帝之命,監督新疆的軍事事務,向西追溯渭河來到渭源,留下墨寶“渭河源”。
渭河古稱禹河,全長818公里,流域面積13.48萬平方公里,是黃河最長的支流,流經甘肅和陜西二省,最終在渭南市潼關縣匯入黃河。《山海經校注》云:“渭水出鳥鼠同穴山,東注河,入華陰北。”渭河不算長,也不算大,它卻在中華大地的中部腹地開辟出一條自西向東的生命線,滋潤兩岸,造福秦隴人民,連接著整個華夏文明的悠久歷史。
“禹導渭自鳥鼠同穴山,渭水出焉。”《尚書·禹貢》載,鳥鼠山,又名“鳥鼠同穴山”,是中國文獻記錄最早的名山之一,源自秦嶺余脈,東北抵達隴中黃土高原,綿延百里,既是渭河的發源地,又是洮河與渭河的分水嶺。“鳥鼠同穴”,鼠在內,鳥在外,同居一穴,和平共處。相傳鳥名為蜍,似鵝而黃黑色,域內黃土滾滾,缺乏大樹筑巢,鳥只能用鼠穴營巢下蛋;鼠如家鼠而短尾,穿地而共處,以鳥為其報警,防老鷹侵犯。鼠在穴內,鳥在穴外,各自繁衍,互不侵害,寓意和諧。
沿著玉龍景觀道走去,道路兩旁有24條龍,象征著24節氣。行走其中,憶起關于龍的許多神話傳說。中華民族文化基因很多帶有“龍”的特征,千百年來,形成了眾多龍圖騰的構建與表達。
這在“飛檐翼角”的渭河源龍王廟里可見一斑,它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和特定的地域特色。在古代社會,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龍王廟不僅是當地人民的精神寄托,也逐漸成為一種文化現象。這座龍王廟的建筑風格古樸莊重,內部布局合理,正殿供奉龍王像,配殿和廂房則用于展示與龍王相關的歷史文化和傳說故事。在古代傳說中,龍王統領水族,具有興云降雨、消災降福的神力。因此,民間百姓修建龍王廟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這里的龍王廟的建造與大禹治水的傳說緊密相連。在參觀龍王廟時,可以了解到大禹治水的歷史背景和傳說故事,感受古代人民對自然的敬畏和抗爭精神。
上古時期,洪水滔天,傳說大禹率領部眾西巡治水,來到渭源境內鳥鼠山的渭水源頭,看到河道梗阻,水聚湖懸,便以斧劈石,開山導之。“大禹導渭”,大禹將渭河疏通的壯舉被稱為“洪水至,文明興”。大禹治水的傳說在這里有著深厚的文化根基,景區內的大禹殿正是為了紀念大禹的功績而建。走進殿內端詳,殿正中供奉著大禹的塑像,塑像呈現河工治水的造型,栩栩如生。塑像周圍兩邊供奉著九鼎和社稷祭祀壇。大殿的墻壁上還刻有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浮雕,包括“三過家門而不入”和“劈山疏導治水”等經典故事。
鳥鼠山“品字泉”涌出的惠澤秦隴的湯湯渭河,更孕育了博大多彩的華夏文明和獨特的渭河源文化。“品字泉”周邊群山環抱,綠樹成蔭,清泉潺潺,飛瀑流瀉,人們在此流連拍照,聆聽水聲,呼吸清新的空氣,享受一份寧靜與愜意,久久不愿離去。“品字泉”得名于其獨特的分布形態,由三眼相隔百米的清泉——遺鞭泉、吐云泉、禹仰泉呈品字狀分布而得名。它為游客提供了一個了解華夏文明、感受民族精神的重要窗口,也激發了人們對自然環境的敬畏之心和對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弘揚。
探源渭水八百里,尋根文明五千年。在渭河歷史文化展覽館里,我見到了藍田猿人遺址、大地灣文化遺址、半坡遺址、姜寨遺址,還有秦咸陽城遺址、漢長安城遺址、麥積山石窟、秦始皇陵及兵馬俑、韓城漢長陵、西漢帝陵等珍貴的歷史遺跡,圖文、沙盤系統、實物、模型等多種形式的展示,讓人目不暇接。這些珍貴的文物見證了渭河流域的悠久歷史和燦爛文化。
坊間流傳著這樣一種說法:一千年文明看北京,三千年文明看山西,五千年文明看河南,八千年文明看甘肅。在甘肅,華夏文明的曙光起始于隴東南。大地灣遺址將華夏文明上溯至八千多年。撩去歷史的煙云,隴山地區厚重的文化遺存蘊藏并傳承著華夏的血脈精神,這里不僅是伏羲文化的發源地、炎黃文化的誕生地,也是周秦文化的哺育地、漢唐文化的交流地、宋元文化的傳承地、明清文化的保存地,更是紅色革命文化的搖籃地。所謂“絲綢之路三千里,華夏文明八千年”,在這里有著生動的寫照。
渭河流域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處于渭河流域上游的隴中、隴東南有著中華文明的眾多遺存,是渭河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三源孕鳥鼠,一水興八朝。渭河,隴中人民的母親河,她穿越了華夏文明的中軸線,一路逶迤,浩浩蕩蕩,養育了兩岸大地無數的生靈,滋潤了泱泱華夏悠久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