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治理是國家治理的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基層治理創新和治理效能提升。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現代科技作為推進社會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抓手,增強社會治理整體性和協同性”。以數字技術賦能基層治理成為推進基層治理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必須明確的是,基層數字治理旨在通過技術賦能實現治理范式的智慧化轉型,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盡管數字技術在基層治理中展現出巨大的發展潛力與諸多優勢,但在具體實踐過程中仍可能產生許多問題。比如,縱向加碼與橫向競爭導致“數字超載”、執行偏差帶來數字形式主義、技術主義傾向造成治理溫度缺失、基層干部數字化履職能力不足等。因此,基層數字治理應著力突破發展困境,切實推動基層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
一、技術賦能:擦亮民生溫暖底色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要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應,善于匯集民智、凝聚民心,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基層數字治理實踐也應緊密契合以人民為中心理念,通過技術創新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需要。一是強化集成融合,提高辦事效率。建立數據“中央廚房”,將分散在各部門的居民信息、業務檔案等進行整合,動態更新關鍵數據。打造統一的基層治理數字工作平臺,開發智能填表功能,實現自動填充、智能關聯等功能,以此精簡冗余環節,提高辦事效率。二是深化政民互動,激活“數字共治”。基層數字治理也應尊重人的感受和自主性,體現人民本位和治理溫度。升級平臺交互功能,聚焦社區環境提升、文明養寵、高空拋物等居民關切的社區公共議題,增設“數字治理面對面”“民意直通車”等模塊,深化政民對話。三是精準回應需求,彌合數字鴻溝。精準回應數字困難群體的需求是社會公平正義的應有之義。進一步優化服務界面,開發特殊數字服務模塊,如語音導航、大字體界面、方言服務等,使其符合不同年齡、不同文化背景、不同身體條件群眾的使用習慣,確保數字服務的可及性和包容性。
二、制度優化:構建科學治理框架
基層數字治理既要在技術上下功夫,也要在“制治”上做文章,搭好基層數字治理的“四梁八柱”,推動基層治理效能的整體提升。一是加強聯動,建立部門協同工作機制。相比于傳統基層治理方式,數字治理的復雜性對部門間的協同聯動提出更高要求。通過建立領導小組、專項工作組及定期聯席會議等制度,搭建常態化溝通平臺,破除部門間的“責任真空”,構建起條塊銜接、流程貫通的部門協同治理模式。二是復合評估,強化監督考評機制。建立“客觀+主觀”復合評估機制,在技術維度設置設備使用率、數據更新頻率等客觀指標,同步引入群眾體驗感、干部獲得感等主觀評價,兩類指標按適當權重綜合測算,避免“數字政績”的單一追求。鼓勵基層干部和群眾代表參與指標制定,確保指標充分反映基層的實際需要和本地特色。三是分區分階,推動數字治理本土化。綜合考慮不同地區的地理位置、經濟基礎、人口結構、資源稟賦等差異因素,采用“一區一策、分階推進”策略,避免發展滯后或超前投入等問題。在此基礎上,設置適應性觀察期,通過試點、反饋、迭代等環節,確保數字技術真正服務于地方經濟社會發展。
三、干部增能:筑牢為民服務根基
基層社會治理成效如何,基層干部是決定性因素。基層干部既要從思想上固本培元,也要與時俱進提升現代化履職能力。一是選優配強,打造數字化基層干部隊伍。堅持內舉、外引相結合,強化政治素質把關,注重選拔具有數字思維、創新能力的人才充實到基層干部隊伍中,確保基層人員具備適應數字治理的潛力。鼓勵基層干部積極開展異地交流,學習借鑒先進的數字治理經驗和創新理念,為基層干部隊伍建設攢足后勁。二是強化思想,引導干部樹立正確政績觀和價值觀。堅持教育為主、預防為先,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的重要論述,推動正確政績觀教育貫穿基層干部培養全過程。同時,基層干部應自覺順應基層數字化發展趨勢,正確看待數字政務發展,感知基層治理的變化,積極主動地將數字技術融入基層治理,切實提升為民服務水平。三是錘煉本領,提升干部現代化治理能力。在推進基層數字治理過程中,基層干部不僅需要掌握基本數字技能,還必須具備敏銳的信息甄別能力和引導輿論走向的本領。因此,要持續實施履職能力提升計劃,堅持用活用好各級黨校、基地等教學資源,高質量開展“專題班”“滴灌式”培養,通過數字沙盤推演、典型案例剖析等方式,不斷提高推動高質量發展本領和服務群眾本領。
推進基層數字治理現代化,既是治理方式的革新,更是治理能力的重塑。破解基層數字治理實踐困局,當以技術革新提質增效,以制度優化搭梁建柱,以能力提升緊抓落實,其中以人文精神滋養內核,全過程貫穿以人民為中心的治理共識。唯有讓技術服務于人、制度保障于人、治理溫暖于人,方能在數字化轉型中實現基層治理現代化與人民群眾幸福感的同頻共振。(中共莆田市委黨校 黃少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