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0日晨曦初照,在福建省莆田市東吳港區,外輪船員和碼頭工人正依次通過船舶梯口的智能查驗移動設備,上下新加坡籍“浙能海”輪作業。與此同時,智能梯口后臺發揮著“智慧大腦”的作用,精準識別、自動統計、智能比對上下外輪人員信息,并實時向執勤民警發出提醒。這一高效順暢的場景,正是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構建智能化出入境口岸生態的生動寫照。
港口作為國際貿易的重要節點,出入境船舶和船舶人員身份核驗是港口邊檢工作的核心關卡,其準確性和效率直接影響著通關速度和口岸安全。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部署應用智能化的海港梯口系統,探索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并自主研發“語音告警助手”等智能設備,實現出入境船舶及作業人員以“無感式”快速通關。
船舶入境時,提前到達碼頭的駐點移民管理警察已完成現場清場,保障船舶第一時間入境、第一時間登輪辦理邊檢手續。運載13萬噸煤礦的“浙能海”輪一靠泊東吳港區國投9號泊位,在最短的通關時間內,裝卸作業立即啟動,現場一片繁忙而有序的景象。不用攜帶紙質通關材料,依托邊檢智能化的卡口查驗設備,秒級刷臉信息采集完成身份核驗。這一“無感”通關體驗,讓菲律賓籍船員Dollesin Royce豎起大拇指,用英語稱贊:“太棒了!”
“名字、國籍、證件號碼、總人數統計……”在智能化的海港通關系統后臺中,數據流如瀑布般實時滾動,憑借其強大的算法和高效的計算能力,實現了單人次驗證時間從人工1分鐘縮短至秒級的突破;實時比對是否有高風險人員等異常情況,并依托自主研發的“語音告警助手”同步向值班的移民管理警察預警,相關警情秒級生成人員數據詳細情況報表推送至后臺處理。
今年來,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以“新裝備、新警務、新設施”為抓手,深耕DeepSeek等人工智能技術創新應用,逐步構建全鏈條智能化出入境口岸生態,從船舶靠泊檢查,到船員下船登陸審核,創新模式加快出入境船舶通關流程。
據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信息化部門負責人黃明介紹,莆田口岸已完善港區智能查驗通道,依托自主研發的“語音告警助手”設備和人工智能技術,外籍船員無需來回辦理通關手續。船舶從報備、靠泊到離港,平均時間縮短了1小時,極大提升了港口綜合效益。如今,零等待到港裝卸、“秒級采集”智慧通關已成為莆田口岸的常態。
目前,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完善出入境船舶、作業人員“無感”通關服務體系,莆田口岸智能查驗通道覆蓋率達71.4%,上下輪人員數據采集率100%,實現“降本增效”“即驗即走”,為世界最大40萬噸級巨輪常態化靠泊、國家“北煤南運”“外煤內運”的戰略樞紐港口提供智慧技術支撐,有力推動了莆田港口能級的躍升。4月3日,該站高效保障30萬噸級超大型船舶“合瀛”輪靠泊羅嶼作業區自動化卸載鐵礦,助力連接我國與巴西的首條“絲路海運”鐵礦石航線運量累計突破1000萬噸。
為提升跨國溝通效率,近年來,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創新應用便攜式即時翻譯機、數字視頻終端等設備,有效解決語言溝通障礙問題。針對外籍船員受傷等緊急通關需求,該站設立“凌晨快線”和“海飄窗口”,實現24小時出入境外輪和船員“即報即檢”,極大地縮短了緊急情況下的通關時間。在智能化通關模式的助力下,2024年,莆田港口吞吐量突破8000萬噸,同比增長12.33%,增幅居福建省首位;出入境船舶數量增長17.07%,創歷史新高。
(吳志 林孟)
圖為在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監護下,“浙能海”輪靠泊東吳港區國投9號泊位自動化卸載煤礦。(林羽鳴 攝)
圖為在莆頭港碼頭智能卡口,莆田邊檢站移民管理警察引導船員和作業工人進行掃臉“無感”通關。(許曉剛 攝)
圖為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移民管理警察在羅嶼作業區,向“合瀛”輪船員和作業工人介紹通關便利舉措。(郭霖霞 攝)
圖為在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監護下,30萬噸級超大型船舶“合瀛”輪正在羅嶼作業區自動化卸載鐵礦。(張瓊英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