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谷忠
這是三月的一個早晨,在故鄉村巷里穿行的我,發現頭上云片漸低,雨意漸濃。但我一點也不擔心雨水的來臨,看這熟稔的巷子兩旁,都有屋檐伸張,層疊有序,遮陽擋雨是再尋常不過的事了。我走著,甚至不無夸張地想象:自己依然是歸來的少年,許久都不曾聆聽桃花雨的呢喃,任它一洗心中的雜塵,待雨過天晴,一角藍汪汪的天在頭頂云海中突現,讓我觸動于驚鴻一瞥或相看兩不厭的會意,化幾行字,或幾句詩,去和橋頭那座久違的涼亭邂逅,坦露一段往日的情懷,該是何等快哉。
果然,雨很快就下來了,四周全都蒙在一片輕柔的雨霧之中。我只得在一家院門下暫避一會,但仍像預想的那樣,沒過多久,雨就停了。于是我跨出院門,往右向前,拐了個彎,一道蜿蜒的河灣就現在眼前。
遠處,山林連綿,嵐氣欲流;近處,石橋依在,滄桑滿眼。走近看,橋頭兩棵老榕樹,仍有一片繁茂的枝葉濕漉漉地垂在一座涼亭上。走進亭中,四下靜悄悄的,那圓形石柱撐著的六角廊檐,仍有水珠滴下,清晰可聞。亭內,兩邊各安有木板長凳,可供人歇息;中間,有石桌、石凳,可看書、下棋。據族譜記載,這座涼亭是清末時村里人集資興建的,后經幾次修繕,仍勾勒著村人樂善好施的美德。不是么?行路疲乏時,它讓人歇腳;溽熱難擋時,它給人蔭涼;風雨來臨時,它供人躲避……
記得少年時,偶得一兩本連環畫,我總愛跑到亭中翻看。間或有村人進來閑坐,聽他們說東道西,雖不大懂,也覺蠻有味道。青年時期,喜歡上文學的我,有事沒事便往亭里跑,有點可笑地擺著學習蒲松齡收集百姓素材的模樣,常常愛與一些過路人談天,或聽他們的閑聊;在那些時候,我有時竟能獲得靈感,于是立即掏出筆來,在本子上亂寫一通。記得有一回,有個陌生人見我這個樣子,以為自己剛才說錯了什么話被記上了,慌得立即抓起斗笠溜之大吉。
這座涼亭,向來是晚間村人休閑的去處,也是議事或傳遞新聞的地方。特別是夏天晚上,不管天上有無月亮,一些人扒完飯就往亭里跑,多的時候亭中可容下十多人,遲來的,就只好坐在亭外,乘涼、聊天;疲倦了,就靠著亭沿打一個盹。夜半,當身上感到露水降下的涼意,這才慢慢地起身回家。
中學畢業回鄉,若無農事,我仍喜歡到亭里隨便坐坐,看河上船只往來。上行的,多運雜貨、白鹽、布匹;下行的,多運木頭、茶油和其他特產;每當黃昏,暮色夕暉里,船工號子悠長高亢,漁舟唱晚婉轉嘹亮,一種對遠方莫名的向往,總讓我癡迷半晌……
還記得,一個春天的夜晚,雨絲隱去了遠山和村莊,我在涼亭里遇見了同村的一個聰敏的女同學。其時,亭內的人都在聽村里的一位老先生講《三國演義》,場面有點亂,聲音有點雜。我趁機走到她身邊坐下,小聲對她說:“你借給我看的《紅樓夢》,我已讀到續書第一百十七回,看到賈府人在玩‘飛花令’,消遣時光,真是令人生羨?!彼犃?,輕聲笑著問我:“你搗什么亂?人家在講三國,你卻偏說紅樓!我問你,《紅樓夢》書中的酒令有十幾種,你能說出幾種?”我認真想了想,說道:“記得好像有猜枚、射覆、女兒令等幾種,對么?”她用手指戳了一下我的額頭:“聰明,我知道難不住你!”我趁機對她說:“要不,我們來念幾句古詩好不好?”她說:“念什么古詩?”我眼珠一轉,靈機一動:“這樣吧,外面正下著春雨,我們也來偷玩一下飛花令,就念一些含有春雨的古詩怎樣?”她笑了,嘴角隱約浮起一個淺淺的酒窩。于是,在綿綿不絕的春雨聲中,在仍舊嘈雜的話聲里,“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梨花一枝春帶雨”“小樓一夜聽春雨”“人間盡似逢花雨,莫愛芳菲濕綺羅”“霏霏漠漠暗和春,冪翠凝紅色更新”等等句子,便斷斷續續,我一句她一句輕輕地吟誦開來。那多少含有幾分得意的聲音,如一灣溶溶春水,仿佛載著我們心中朦朧的情意和青春的夢幻,流向春夜雨中的海角天涯……
眼下,涼亭外的古埠頭,被悠久歲月打磨得光溜發亮的階石上,只有雨后靜謐的幾抹陽光和落下的二三清脆的鳥啼;倒映著一幢幢嶄新樓房的河水,汩汩流淌著,時而還能看到漂在水面的花瓣。這情境,使我又憶起多年前,我幸運地得到一份工作。那是初夏的一個早上,我提著簡單的行李從亭下的古埠頭上船,準備去縣城再搭乘長途汽車到省城。船快開時,我發現,為我招手送行的人中,除了母親等人,后面還出現村里一位叫阿香的大嫂,只見她也在遠遠地向我揮手致意。那一瞬間,我外表鎮定,內心浪涌。要知道,阿香雖不識字,卻是個種田的好手,當年我在生產隊學插秧,就是她手把手教的;冬季給小麥培土,也是她,耐心地教我下鋤的力度、勾土的方法,恨不得把她的經驗一下都傳授給我。有一次,好像是村里興修水利,大挖河溝,收工后我來到涼亭歇息,卻不料前腳剛進,阿香也隨影而至。她笑著走近我的身旁,像變魔術般地從懷里掏出一個烤紅薯塞給我。我捧在手里,故意在她示意我快吃的眼神里揉著揉著,久久才咬它一口……
歲月就像流水,從不為誰停下。當年多少往事,都已流向天涯。只是,如今在我眼里,涼亭內外的每一塊基石,河畔的每一棵樹,甚至每一寸過往的光陰里,似乎都還蘊藏著那些曾經閃爍的親切的面影,以及歷代村人淳樸的世風。
值得一提的是,與涼亭隔河對望的是一座雜姓祠堂,旁邊有棵高大的古榕,樹葉濃密,一片蔥郁。這次回來才知道,村里打造菜籃子品牌的文創館就設在那里,蘆筍、韭黃、菠菜、西紅柿……還有火龍果、荔枝干、龍眼干等物產,在不同季節里,都由電商平臺銷售到城里。那天,我特地前去看了一下,忍不住在心里感嘆:近百年的老祠堂,如今承載著谷香果甜,演示著葉落花開,浸潤著勤勉農家的振興之夢。巧的是,那天我還意外見到了阿香的孫女,她大學畢業后返鄉創業,在這里專做“直播帶貨”,見我來,輕盈婉笑,低眉圓轉,熱情為我介紹村里的這些物產,是如何受了天光云影的滋養,成為城里人喜愛的原生態食品……
生活,就像涼亭下的河水,波波浪浪,一律向前。感慨中走出涼亭,在卵石鋪設的路上漫步,突見有人搖著舟楫,唱著俚歌,從河面泛來。瞬間,我分明看見:涼亭、祠堂、古榕、荔林,還有岸畔不少人家門前盛開的三角梅,都在婉轉的歌聲里,定格為一幅嶄新、迷人的水彩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