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建平
吳芹芹/攝
在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內,有一家傳承著莆田紅團文化的陳氏紅團店。這里的每一個紅團,都像是歲月的使者,承載著莆田民間美食文化的獨特魅力,訴說著這片土地上的故事。
莆田人自古就對紅色和圓形有著特殊的情感,紅色代表喜慶,圓形寓意團圓。紅團這道傳統風味小吃,便在春節這個闔家團圓的盛大節日里,登上家家戶戶的餐桌,成為莆田民間美食文化的重要符號。它不僅在春節、元宵節等傳統節慶出現,還在祝壽、婚慶、喬遷等民俗活動中登場亮相,蘊含著豐富的吉祥文化內涵。
紅團外形圓潤,外皮鮮艷紅潤,餡料主要有糯米餡、綠豆餡、香菇瘦肉餡三種。據史料記載,莆田紅團技藝傳承已有千年之久,清代莆人王懷的詩句“年邊歲屆家家忙,巧女飛針繡新裝。郎伯東街沽美酒,娘妳灶間印紅團”,生動地描繪出當時莆田人家制作紅團的熱鬧場景,展現了其濃郁的民俗風情。
按照莆田民間的古老傳統,做紅團通常在臘月廿七、廿八這兩日。屆時,整個莆田一片忙碌歡樂,家家戶戶都忙著做紅團,年味兒在這熱氣騰騰的氛圍里愈發濃烈。紅團以圓、紅、甜的特點,寓意著團團圓圓、紅紅火火、甜甜蜜蜜,是莆仙地區過年迎春必不可少的美食,寄托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與祝福。
作為莆田紅團的代表之一,陳氏紅團制作技藝在傳承中不斷發展,越發精湛,品類豐富,堪稱地方風味美食的典范。2018年3月,《陳氏紅團制作技藝》入選莆田市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2年1月,《莆田紅團制作技藝》榮登福建省第七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彰顯了這一傳統技藝的獨特價值和文化意義。
在入駐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時,陳氏紅團制作技藝傳承人陳煌歆表示:“我們莆田非遺名小吃陳氏紅團入駐縣巷,目的就是為了帶動莆田的名小吃發展。我們也會大力推廣,讓更多的游客品嘗到莆田的特色正宗小吃。”
紅團由皮和餡組成,屬于蒸食。過去,制作紅團皮的糯米粉需經一夜浸泡、磨坊研磨、瀝干等工序,如今人們多選用袋裝糯米粉,拌上食紅,加溫水和好,壓揉成圓長條,撮出團塊并碾壓成薄餅狀。搟皮時力度要恰到好處,否則會影響口感和成型。
紅團餡料多樣,甜餡常見的有糯米餡、綠豆餡、紅豆餡,制作時需先處理原料,煮爛后加糖攪拌成飯團。以前還有“番薯餡”。咸餡以糯米餡為主,加入香菇絲、花生米碎、蔥花等,也可添加肉絲、蝦米等。餡料加工好后,用紅團皮包好,再放入刻有“福、祿、壽、喜”的印模壓印成型,墊上雞蕉葉蒸熟。市面上以綠豆餡最受歡迎。
紅團作為節慶美食,可長時間存放且不易變質,定期加熱能存放20多天,它也是過年的主食之一。它用料普通品位卻極高,既是供品又是饋贈佳禮,代表著吉祥如意。其口感香甜軟糯,冷卻后加熱仍美味如初,承載著莆仙人民的情感與記憶,在歲月長河中閃耀著獨特魅力,讓品嘗過的人感受到濃濃的鄉情與祝福,成為莆仙文化傳承中亮麗的風景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