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3月中旬以來,莆田學院“時光小分隊”啟動新一輪公益行動——“數字賦能 賡續莆田紅色記憶”。首發站為莆田閩中革命“紅色精神”的發源地——涵江區,15名志愿者在文化與傳播學院三位導師阮榕、林保成、徐乙一的帶領下,分三組多次前往該區革命老區村,以青年之力,數字活化紅色記憶,助推鄉村振興,傳承紅色基因。
白沙鎮澳東村,作為閩中革命的重要據點,是莆田第一批農村黨支部、第一支工農紅軍游擊隊的創立點,紅色資源豐富。該村93歲的革命“五老”陳鐵英,是這里紅色歷史的“活見證”。近年來,澳東村依托紅色資源優勢,積極開發紅色旅游資源。
在此次活動中,“時光小分隊”成員攜帶專業設備,深入該村澳柄宮、紅軍207團舊址陳列館、下茹山儲糧庫舊址等革命遺址進行拍攝記錄,為數字化保護和傳承紅色文化留下珍貴資料。
他們還從澳柄宮革命舊址出發,轉向更隱蔽的沃嶺頭原始山林,采集了陳鐵英所在游擊隊1948年破壞敵軍通訊的路線。這條位于澳柄嶺北嶺段的古驛道至今仍保留著原始風貌,風化碎裂的青石板山路與橫生的荊棘叢讓小分隊成員屢屢駐足。帶隊指導拍攝的澳東村黨支部委員黃金亭不停地向隊伍高聲提醒:“注意腳下!”隊員們在荊棘叢中艱難前行,親身體驗了當年游擊隊的艱辛。
小分隊又前往莊邊鎮前埔村的萍湖宮,這里因山水資源豐富,素有“廣業里最富饒的風水寶地”之稱。解放戰爭時期,萍湖宮糧倉儲藏著幾千擔公糧。1949年,陳鐵英和戰友們夜襲萍湖宮,發動數千群眾搶糧,為后續的革命斗爭奠定了堅實基礎。
此次活動中,“時光小分隊”還承擔了一項特殊使命——將陳鐵英的臉和聲音還原到他15歲時的樣子,并設計成真人形象來講述紅色故事。為此,團隊特招募了計算機科學與技術、機器人工程、智能科學與技術三個專業的精英人才,優化隊伍結構,提升技術實力。
在陳鐵英家中,小分隊成員采集了他的面部圖像和聲音樣本,為數字化復原工作奠定基礎。
目前小分隊成員開始了人臉識別與圖像復原、聲音合成與修復的工作。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成員負責軟件開發和數據處理,運用先進算法和技術對樣本進行精細化處理;機器人工程專業的成員負責三維建模和動畫制作,將創建出陳鐵英15歲時的三維面部模型,并添加生動表情和動作動畫;智能科學與技術專業的成員則將為項目注入人工智能智慧,讓復原后的陳鐵英形象更加智能、互動。新成員的加入加速了三維建模與動畫、新聞故事小游戲開發等后續工作的推進。
自2022年3月成立以來,“時光小分隊”已吸引200多名志愿者深入莆田市32個老區村,記錄整理36位革命“五老”的紅色記憶,系統化、數字化保留革命史料約20萬字、視頻200余小時、圖像7000余張。此次澳東村之行,是團隊數字賦能紅色記憶傳承的又一重要實踐。
“時光小分隊”第四任隊長李欣怡表示,團隊接下來將繼續致力于對閩中紅色歷史的發掘與保護,不斷探索現代技術與紅色歷史結合的更多可能,為推動紅色歷史的傳承發展貢獻智慧與力量。“希望通過這一項目,讓更多年輕人了解閩中革命往昔,傳承紅色基因,賡續革命精神。”
(鄭雪嬌 李雨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