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勁
《天后本傳》中“潮神頂禮”
《天后本傳》中“神龍荷戟”
《天后本傳》中“片云致雨”
莆田學院《媽祖賜福》系列木版畫中的“福登”
湄洲媽祖祖廟順濟殿中的“四海龍王”
湄洲媽祖祖廟祈安洞
清代道光六年(1826)刻本《天后本傳》,又稱《天后圣像圖志》《天后圣像》《天后傳》,是一部圖文結合的圣跡圖式媽祖志書。全書主體的14個天后媽祖故事皆以左圖右文的表現形式呈現內容,筆者試以其中“潮神頂禮”“片云致雨”“神龍荷戟”三則,闡釋媽祖與龍王的故事傳說,以期對構建媽祖視覺圖像的傳播有所啟迪和幫助。
“潮神頂禮”描繪龍王帶著眾水族朝拜媽祖的場景。右上部媽祖坐在船中,威嚴端莊;左下部龍王和眾水族持笏虔誠朝拜媽祖。視覺上,層層波浪加深了媽祖的威儀,也把龍王朝拜媽祖的氛圍烘托了出來。圖畫中,線、面的疏密組合不僅體現海洋空間效應,也使媽祖與龍王的形象內涵產生視覺上的新奇之感。
“神龍荷戟”描繪媽祖奉旨鎖住導致淫雨不止的神龍的故事。整體構圖中黑色云朵襯托出極具聚散造型的視覺特色。該畫面大小黑白塊面的組織對比形成了強烈的視覺沖擊,相當于音樂中的“強音”。這則故事,借由媽祖對百姓的慈愛心,增進人們的信仰。宋太宗雍熙二年(985),淫雨三月,百姓苦不堪言。人間皇帝為恤民命,令閩浙兩省官員祈禱。媽祖在莆人請求下,演法鎖龍,并請玉帝派金甲神押龍返回天庭。故事雖為附會,但內容卻觸及天理與人情的沖突。人類行為不善獲罪于玉帝,故天降淫雨為懲罰。
“片云致雨”描繪媽祖設壇焚香祈雨,幫助家鄉莆田解除大旱的故事。散落式的星羅棋布構圖,不讓有大面積的空白,見縫插針和添枝加葉,主體表現為媽祖廟的供桌上,寫著“五湖四海,甘雨龍王”的位牌,廟宇大殿前牌坊上有“祈禱甘雨”橫匾,頭挽高髻的媽祖正在祈雨。凡能渲染物象視覺顯現的畫面氣氛,即使不易表現的甘雨或龍王形象,也應想方設法以文字繪刻出來。據明代郎瑛《七修類稿》中“祈雨”載:“嘉靖癸亥,杭因祈雨,府差景隆錢道士往富陽縣龍門山取龍。……予舊聞蘇人都少卿言,同年陸景福知寧波日,取金錢于天井山之事亦然,意于正稿‘辨證類’中,論龍乃神物,非若程子所云龍只是獸,人得而玩者,非也。今益信諸。”在古代,人們耕作最需要的就是風調雨順,故歷史上官員請高僧祈雨之例甚多。媽祖雖非高僧,但自幼受過教導,也具備祈雨法力,故能在農民最需要照顧的時候降雨,免除干旱之苦。該則故事把媽祖神助的范圍從漁民、海商擴及農民,讓媽祖信俗得以向內陸農業社區發展。
以上《天后本傳》中美術圖像部分,當為清代民間文人畫師所作,反映了特定文化環境下媽祖視覺圖像的不同表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