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3月中旬,筆者走進莊邊鎮岐山村伊畝秋閩臺合作生態農業創新創業基地,只見村民們正忙著種下臺灣紫玉淮山新品種。
據悉,該基地由上海市農科院林果所、上海市農學會及臺灣農業專家組聯手合作打造。基地引入精致生態農業理念,以特色有機農產品種植、加工、銷售為核心,融合農文旅發展模式,全面推動當地農業發展與鄉村旅游產業升級。
項目總投資超2000萬元,分三期穩步建設。目前,一期工程已順利流轉近百畝土地,引進多種特色農產品,如臺灣品種紫玉淮山、九品香水蓮花,以及上海農科院的賞食百合“橙色陽光”、多彩花菜、申密西瓜968、藏紅花等,預計年產紫玉淮山12萬公斤以上,賞食百合約3萬公斤,其他花卉果蔬約3.5萬公斤,總產值約800萬元。
今年以來,莊邊鎮圍繞推進閩臺農業合作,通過“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整合流轉土地,持續深化“水稻+N”種植模式,推行“水稻+紫玉淮山”“水稻+藏紅花”等輪作模式,引進臺灣淺層栽培技術,既破解了山壟田耕作難題,又大幅提升畝產量。臺農專家簡博彥團隊帶來的特色種植法、小分子灌溉系統,讓這片土地煥發出“科技范兒”,成為莆田首個規模化紫玉淮山種植示范基地。
紫玉淮山營養、保健價值高,其肉質呈紫紅色、口感佳,被人們稱為“紫人參”。其含有20多種營養素,其中花青素含量是白淮山的60倍。岐山村的生態農業創新創業基地通過土地流轉、技術培訓、產業帶動等方式,讓農民在產業鏈上獲得持續穩定的收入。未來,該基地還將結合當地的自然景觀和紅色文化資源,打造集觀光、采摘、研學于一體的農業文創休閑區。(陳少希 林亦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