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志忠
晨光初透,三福藝術館的木屑在光束中起舞。黃福華立于一方檀木前,刻刀輕旋,木紋間躍出云龍紋的脊線,鱗爪張揚處似有風雷涌動。這位國家級仙作非遺傳承人,以四十載春秋磨礪出一雙手——掌心溝壑縱橫,指尖卻細膩如筆,能將千年文脈雕進木頭的肌理。
20世紀90年代后期,黃福華與兩位胞弟創立三福品牌,誓言讓紅木古典家具文化重綻光華。
“古典家具的魂,在方圓規矩里藏著天地。”黃福華撫過紫檀圈椅的“S”形靠背,曲線如書法提捺,既有明式家具的簡逸空靈,又暗合人體工學的精妙。
他執拗地守著祖傳的“三分鑿七分悟”:“老祖宗定下的規矩,是刻在木頭里的天道。”他獨創的“三線定位法”,將器物比例分解為基準線、輔助線、修正線,讓羅漢床的束腰與牙板銜接如流水過石,八仙桌的冰盤沿線條似玉璧含光。
在省工藝美術研究院的檢測報告中,三福家具榫卯誤差始終控制在0.2毫米內,這是數字化時代對古老《魯班經》的致敬。
黃福華的選料簿上密布朱砂批注,字跡如刀刻斧鑿:“緬甸花梨木紋似流水,宜作禪椅;老撾紅酸枝金星隱現,當為御案……”
2015年米蘭世博會上,他攜《麒麟交椅三件套》驚艷亮相,椅背透雕的瑞獸腳踏祥云,榫卯間暗藏《營造法式》的智慧密碼。兩年后,他的《滿雕云龍紋寶座》被專家盛贊“五爪騰云處,可見永樂氣象”,最終入藏中國工藝美術館。最令他動容的,是2016年中國美術館永久收藏的《素面琴案》——案面木紋如焦尾琴斷紋,正是他苦尋十年方得的“天地文章”。
“非遺要活在當下人的呼吸里。”2020年,三福產業園內數控機床嗡鳴,黃福華卻將國家級技能大師工作室設在一號樓。他將“相木”技藝升華為一門哲學,更獨創“五色髹漆法”,以朱砂、石青、金箔入漆,讓清式家具的富麗堂皇與宋元漆器的溫潤如玉共生。
2023年推出的“三福博物館”,“驚鴻系列”展臺上,嵌琺瑯的南官帽椅與3D打印的銅包角相遇。黃福華笑言:“老祖宗的智慧要活在現代人的生活里。”他主持研發的“非遺活化工程”,將仙游木雕與AR技術結合——手機掃過《蘭亭集序》屏風,王羲之的墨跡便在虛擬空間中流轉。
黃福華指著一組2022年試運營時展出的清代拔步床:“當年匠人把《二十四孝圖》刻在床圍,今日我們用AR技術讓故事‘活’過來。“這尊2023年贈予越南領導人的《梅蘭竹菊圍屏》,每一扇都在講述中國人的氣節。”當北京大興機場貴賓廳的《祥云紋多寶閣》映出來自五大洲的星光,當廈門佛事展上的《蓮花供桌》承托起不同文明的香火,這位非遺守夜人始終堅信:每一刀刻下的不僅是紋樣,更是文明傳承的密碼;每一件走出國門的家具,都是移動的華夏文化方舟。
暮色浸染仙游城,三福藝術館的直播間正熱火朝天。“00后”主播手持“木上”系列鑲百寶嵌鎮尺,細數2023年莆田質量獎背后的匠心故事。而黃福華仍在工作室打磨那柄祖傳平口鑿,刀鋒過處,一段海南黃花梨上綻開重瓣蓮花,瓣尖的露珠將墜未墜——這是機器永遠無法復制的,手藝人賦予木頭的呼吸與心跳——似他四十年來在傳統與現代間辟出的道路:根脈深扎泥土,枝葉擁抱新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