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海偉 沈麗瓊
城廂區靈川鎮東進村的東汾五帝祖廟,有一項源自周代儺禮體系、歷經漢代禮制化發展的古老儺儀——皂隸舞,通過其嚴謹的三段式儀軌結構,完整地保存了上古儺文化的基因。
東汾皂隸舞的核心符號體系由三大要素構成:具象神格的儺面、溝通天地的禹步以及調控儀軌的儺樂。儺面的原型是沿用黃帝時期“嫫母”的形象,其制作遵循嚴格的形制規范,包括日常祭祀用的紙糊儺面、“五帝巡境皂隸開道”時用的香樟木模具脫胎儺面,以及學徒訓練專用的竹編簸箕儺面。紙儺面采用唐代“造像夾纻法”,以楮皮紙三十六層裱褙,這對應著《淮南子》中“三十輻共一轂”的天道循環觀念;香樟木模具脫胎儺面工藝,經過雕刻香樟木模具、裱布、刮灰、吃漆、髹漆、裝飾、推磨拋光等十八道工序,髹飾層數暗合《易·系辭》中“十有八變而成卦”之數;而竹編簸箕儺面,則巧妙地將農具形制融入其中,以竹編簸箕為載體,六縱六橫的篾條編織結構對應著《周易》中的六爻之象,內襯的苧麻布則保留了明代《天工開物》中“閩中蕉布”的工藝遺風。
在儺面的色彩體系上,以青、赤(紅)、白(粉)、黑(皂)四色構建了一個象征系統,這四色分別對應四季輪轉與五行生克:青儺(木德)代表東方春神句芒,赤儺(火德)象征南方夏神祝融,白儺(金德)代指西方秋神蓐收,黑儺(水德)則寓示北方冬神玄冥,而這四位儺神是五帝之中青帝、赤帝、白帝、黑帝的佐神。這套配色系統源自《禮記·月令》,通過儺神形象的視覺敘事,將抽象的陰陽五行轉化為可感知的儀式符號。值得注意的是,傳統五行體系中的“土德”并未單獨設色,而是通過《春秋繁露》中“中央土者,君官也”的禮制觀念,以黃綢帶的形式呈現于舞者衣飾上,從而形成了完整的五行表征系統。
皂隸舞藝徒們使用的竹編簸箕儺面不僅是民間工藝的智慧結晶,更是農耕智慧與儺儀美學的完美融合。其制作遵循古制,取三年生毛竹劈篾,經過蒸煮、晾曬、熏硫等工序防腐。編織時以六道竹篾交錯編織,暗合《周易》六爻之理。面具內層用苧麻布襯里,既透氣又避免竹刺傷膚;眼部開孔呈外方內菱結構,既符合人體工學又隱喻著“天圓地方”的宇宙觀。完成制作后,還需經過“過火”儀式,在五帝神像前的香爐上熏繞三周……
在東汾五帝祖廟北部的東汾紫璜山,藝徒們接受著完整的古代儺舞傳承規制訓練,且這一技藝遵循著傳男不傳女的傳統收徒方式。紫璜山山勢起伏跌宕,與《山海經》中記載的“昆侖墟”地貌相似,被當地人視為能夠聯通天地之氣的神秘之地。在訓練皂隸迎神開道舞時,舞者需沿“之”字形山路行進,模擬“禹步”軌跡,每個轉身都需與鼓點中的“三緊三慢”節奏相契合,這源自《周禮·春官》中“六鼓四金”的遺韻。老藝人向藝徒們悉心傳授的“閉目聽風”之法,源自《莊子·人間世》中“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的哲學修為理念。在儺面的遮蔽下,藝徒們需要摒棄外界的干擾,通過感受山風的細微變化來調節自己的舞步力度……而在訓練請神舞、送神舞(即皂隸八卦舞)時,舞者們則需沿著山勢的起伏走出“九宮八卦”的步陣。他們的每一個轉折點、每一次的跳躍都必須與鼓樂中的“陰七陽五”節拍相契合,這種精妙的配合不僅展現了舞者們的高超技藝,也體現了古代儺舞與天地自然、陰陽五行的深刻聯系。
作為皂隸舞非遺傳承人,詹俊賢43年的從藝經歷充分證明了皂隸舞在當代仍保持的文化活力。其訓練體系中蘊含的聲學原理、運動力學等科學智慧,為傳統非遺的現代闡釋提供了新的研究維度。
此外,每年正月廿日舉行的“五帝巡境”儀式中,皂隸舞者還會沿唐宋古道巡游至湄洲灣沿岸。在這里,儺儀與海洋環境形成了獨特的互動。儺生們隨著儺樂的響起以竹杖壓點兩下潮汐線,完成“木德醒春”的儀式;同時,他們向海的方向用竹杖甩出的動律,暗合《淮南子》中“沃焦歸墟”之說,再現了“水德歸墟”的古老盟約。這些動態儺儀與海洋環境的互動,共同構成了獨特的“山海儺”文化景觀。在保持核心基因的同時,通過海洋文化互動產生的變異創新,展現了傳統文化強大的適應性。這種“守正出新”的傳承模式,為同類非遺項目的保護提供了重要的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