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地僻裝成萬盞燈,鹓行雁序各相承”。說的就是東海的游燈。農歷正月十五游燈是東海鎮金沙宮的鬧元宵習俗,元宵當天,東沙、大埔、東海、海頭、利角、上圖、東朱、坪洋8個行政村24個自然村家家戶戶扛出自家的板燈,即一塊木板上裝著9盞燈。板頭板尾留有鉆孔,便于用燈杖撐棍穿套串聯,形成燈龍。傳說燈龍寓意東海蔡姓先祖,蔡襄所建的洛陽橋。板面是橋面,拐杖是橋墩,花燈如護欄,燈頭燈尾若橋頭將軍,最出彩的是每隊的燈頭,設計新穎,熠熠生輝。游燈共有24境,最長的達200多“肚”燈架,每排共3米,總長達近十公里。
“燈龍”繞境游行后,圈燈隊伍回到金沙宮廣場時,會以燈頭為圓心繞行,密密匝匝,一圈復一圈,形成旋圓,恍若龍盤,達到圈燈的高潮。
東海圈燈融燈、戲、舞、樂為一體,充滿了濃厚的鄉土氣息,展示著深厚的莆陽文化底蘊,是蔡襄族人人文情懷的體現,是蔡氏后裔匠心獨運的結晶,也是當地群眾喜迎春節,祈愿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體現。 (時報記者 翁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