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他們說加入紅軍‘沒得吃飯’,但我堅持,為了革命我才不怕,殺頭我都不怕!”
在仙游縣石蒼鄉的高陽村,一座三層高、土木結構的集體厝里,住著已接近百歲高齡的老接頭戶林樓頂妹。盡管老人腿腳不便、聽力有障礙,但在向莆田學院“時光小分隊”的隊員講述革命往事時,仍神情堅定,精氣十足。
高陽村,地處仙游縣與永泰縣交界處,崇山峻嶺、茂林密竹,群眾基礎較好,是開展革命活動的理想之地。在抗日戰爭時期,這里成為中共福建省委和閩中特委的機關重要駐地,省委和特委領導人曾在境內領導開展革命活動,組織武裝斗爭。
林樓頂妹,1926年10月出生,如今是高陽村僅剩的兩位革命“五老”人員之一。因出生時家境貧寒,子女眾多,打小就被送到溫成才家當了童養媳。
據莆田黨史資料記載,1943年,國民黨頑固派對閩北中共福建省委機關駐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圍攻。為了擺脫困境、減輕閩北基本地區的壓力,中共福建省委機關決定南遷閩中。在蘇華等地下交通員的護送下,中共福建省委機關工作人員陸續遷駐高陽村,并在這里開展了一個多月的革命活動。
林老回憶,當時高陽村的許多青壯年都參加了地下革命活動,包括她的公公溫先池、丈夫溫成才、堂哥溫成法,都在她之前參加了革命。
17歲的林樓頂妹受革命領導人之一、省委政治交通員蘇華的影響,也參與了革命行動。溫成才的兩個弟弟溫成尾、溫成任則緊隨其后成為革命青年。
仙游縣人民政府官網的資料顯示,抗戰期間,高陽、五星等附近村落有數百名溫姓青壯年參加了地下革命活動,在敵人的后方開展游擊戰爭。他們分別擔任地下黨員、游擊隊員、交通員、聯絡員、接頭戶等職務,同時為地下黨送信、搭建草棚、采購征集貨物糧食、背送藥物等工作,為革命事業作出了巨大貢獻。
林樓頂妹雖然是一名女性,但她也積極參與了其中,經常為游擊隊提供物資支持,如運送槍支彈藥、藥品、糧食等。
據福建省糧食管理局研究室編印的相關叢書資料顯示,抗日戰爭時期,面對嚴重的糧食困難和糧食危機,福建省糧食公沽局為了保障軍糧民食的供應,采取了一系列糧食管制政策,實行計口授糧定量分配制度。林老表示,在那個糧食供應十分緊張的年代,她和家人常常偷運自家的糧食到聯絡站提供給革命同志。
為了盡可能運輸更多糧食,林樓頂妹常常喬裝打扮,背著十幾公斤的大米,重復往返于高陽、永泰梧桐的糧食售賣點,騙過檢查人員,花費一天的時間走過陡峭的山路,還要克服敵人跟蹤的阻礙。“有回路上遭遇了敵人的巡邏隊,她很聰明,躲進了一片密林中,等敵人走后才繼續走。”孫媳婦溫麗欽在一旁補充道。
除了運送糧食,林樓頂妹還負責傳遞地下情報等革命任務。她記得,有一次她需要將一份重要的情報送到永泰的一個地下接頭地點,為此喬裝成一位普通的農婦,將情報藏在了鞋底里,然后徒步走了幾十里路,才將情報安全送達。
回憶起蘇華時,林老仍自然地使用著“阿姐”的稱呼。她說在高陽期間,自己一家常護送蘇華上山,前往地下接頭地點,她們曾在一起生活,留下了深厚的情感。“解放后我身體患病期間,在福州的阿姐也為我提供了許多照顧和支持。我記得清清楚楚,我與阿姐同吃同住了三個月零六天,至今還很感謝阿姐。”林老深情地說道。
解放后,政府不忘慰問高陽村的革命“五老”人員,林樓頂妹全家也獲得了五張“五老證”。盡管老人沒有受教育的機會,也沒有繼續參加工作,但她對革命的記憶卻清晰如初。溫麗欽感嘆道:“她這么大年紀了還記得這么多事,要是有文化,肯定是個人才。”
采訪結束后,林樓頂妹在家人和“時光小分隊”隊員的協助下,穿戴上了小分隊贈予的65式軍裝。看著手機前置鏡頭中的自己,老人喜悅地綻放出笑容:“真好看!我太喜歡了!”
臨別之際,老人緊握著小分隊隊員的手表示感激之情。在隊員們走出林老家門一段距離后,她仍站在門口揮手告別。那背曲腰躬卻毫不動搖的體態,無聲地訴說著這位紅色星星的傳奇故事。 (嚴舒晴 吳黎莉 黃詩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