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荔城區古井分布范圍廣,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內有福、祿、壽泉井。唐井有澄渚村慧泉井、黃石重興寺唐井、黃石琳井等,宋井有英惠社宋井、坑邊巷龍井亭宋井、金剛寺宋代龍井、黃石莫公井、井后村龍泉井、北高澄峰村龍井、北高山前村古井等。其中北高山前村古井,是莆田目前已知留存繩痕數量最多的古井。與歷史名人有關的古井有黃石戚公井,與僑鄉文化有關的古井有后黃社區四目井等。
福、祿、壽泉井
明代《八閩通志》“福泉井”條目載:“福泉井在后街。井上有石,刻‘福泉’二字。”
福泉井位于今荔城區后街74號,簡介錄下:“長壽福泉井,位于荔城區鎮海街道辦事處長壽居委會后街,明弘治《興化府志》載:‘福泉井在后街。’六角四孔,井圍直徑1.25米。福泉閣內存有福泉井,福泉閣坐南向北,西闊一間,進深一間,存有小隔樓。”
祿泉井,位于今長壽社右后街10號門口。1945年的《莆田縣志》記載:“民國初年,(縣)教育會蓋為市肆而井廢。”2022年5月,興化府歷史文化街區修繕,重整其井后,在玻璃墻上留了簡介:“長壽社周鄰后街、大路街,古鑿三井,以福、祿、壽三星取名,為民汲焉。民國初,祿泉井廢。地為他用。今古街修繕,探源復得,重整井貌。特紀之。”
壽泉井,位于今長壽社左大路街326號門口。墻上掛一塊展示板,上刻《壽泉井記》:“長壽社周邊,舊鑿有福泉、祿泉、壽泉三井,其在大道街者,號‘壽泉井’也。二十世紀末,斯井被納入私家門店而廢,知者漸寡。今古街修繕而復見,井臺再葺,古跡重光,特予記之。二○二二年歲次壬寅仲夏。”
福泉井 吳國柱/攝
祿泉井 吳國柱/攝
壽泉井 吳國柱/攝
慧泉井(唐井)
西天尾鎮澄渚村廟前自然村的梯云齋,創建于唐代。梯云齋山門前西南隅,存有一口唐井,名曰“慧泉井”,井圍長寬各60厘米。相傳系創辦梯云齋時為解決學子用水而鑿。今立一石碑,上刻“慧泉井,梯云齋學子飲用,唐貞元年間建”。
慧泉井 吳國柱/攝
九牧祖祠前的唐井
西天尾鎮龍山村烏石自然村的九牧祖祠前有一口千年古井,井圍長48厘米,寬45厘米。井旁存有一通石碣,唐代端州刺史林葦題刻“硯泉”二字,落款“端州”。碣寬36厘米,高100厘米。宋湖民《莆田金石木刻拓本志》列為明人重刻唐人題碣。
九牧祖祠前的唐井 劉偉杰/攝
重興寺唐井
黃石重興寺位于黃石鎮興北街,始建于唐昭宗光化二年(899)。寺內右側是唐工部員外郎吳祭祠,寺前有吳祭墓。寺內大雄寶殿左前存有一口唐井。2013年1月18日,被列為第八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重興寺唐井 吳國柱/攝
琳井(唐井)
清康熙版《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一載:“琳井在黃石上亭,前志載唐古田令朱璣鑿,有石刻。”又據《琳井朱氏族譜》載:“考郡志云,琳井唐古田令朱璣所鑿,璣祠在井左,裔孫朱大夫默廟,侍講季英坊在井右。據上述兩節推測及先輩口傳,此井即在仙女墩池塘旁。”
琳井,位于今黃石鎮井后村井埔29號民居左邊小巷子進去幾十米處。此井井圍為空心圓柱體,外徑100厘米,內徑76厘米,井圍內高度50厘米,外高度因砌水泥只有20厘米,厚度12厘米,為整塊石頭鑿成的,距今1100多年。當時技術落后,工具簡陋,能鑿此大井圍確實不簡單。
琳井 吳國柱/攝
英惠社宋井
鎮海街道英龍社區英惠巷116號的英惠社內存有一口宋井,清嘉慶十二年(1807)重修,井圍刻“英惠社三臺井,嘉慶丁卯重修”。
英惠社內的宋井 吳國柱/攝
坑邊巷龍井亭宋井
鎮海街道坑邊巷龍井亭內存有一口宋井,井上覆亭曰“龍井亭”。據隔壁一位老人介紹,宋井為八角形四目井,前些年填了二目,剩下二目。還有北宋熙寧年間鑿的刻字也被水泥遮蓋,只有明萬歷年間重修的刻字還依稀可見。
龍井亭內的宋井 吳國柱/攝
金剛寺宋代龍井
金剛寺,古稱金剛舊剎,俗稱東巖下寺,位于荔城區鎮海街道辦事處英龍居委會東巖山下。寺內存宋代龍井一口。
龍井井口被石板蓋住,井后面墻壁上神龕內有一塊刻“佛”字的石頭。
金剛寺宋代龍井 林國鐮/攝
后塘宋井
后塘下井巷東偏北側原有一口宋井“觀音井”,為八角井,三面有刻字,其中一面陰刻“乾道四年(1168)六月重修”。相向巷南側建有奉祀觀音大士的“福聚堂”,俗稱“觀音亭”。而舊時重修“福聚堂”碑刻和“觀音井”石井圍今收存于三清殿大埕上。
后塘宋井 吳國柱/攝
莫公井(宋井)
《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七記載:“莫公井在黃石上余。其井甚大,有石刻曰‘莫公井’。”
清康熙版《興化府莆田縣志》卷一記載:“莫公井在黃石上余,有石刻曰‘莫公井’。宋宣義郎、福建路提舉莫涷鑿。”
莫公井位于今荔城區黃石鎮道美30號民居右邊,是一口宋代的三目井,八角井圍,每面都有刻字。
莫公井 吳國柱/攝
龍泉井(宋井)
清康熙版《興化府莆田縣志》卷四載:“井埔橋,宋紹興間,里人(連江里)林嵩捐貲建。又砌石路,鑿大井十余丈,大旱不竭,居民便之。”
龍泉井在今黃石鎮井后村井埔542號鳳巒宮前,井圍為空心圓柱體,外徑115厘米,內徑85厘米,高度60厘米,厚度15厘米,為整塊石頭鑿成的。內井壁四周用條石砌成正方形,井底再挖一口正方形的內井,此井奇特,實屬罕見。
龍泉井 吳國柱/攝
澄峰村龍井(宋井)
2022年2月11日,《莆田僑鄉時報》發表朱仁良撰《北高澄峰村發現永樂古井》一文,摘錄如下:
日前,市民胡建新、歐鳳陽等人在北高鎮澄峰村樓下自然村,發現了明代古井。遠遠望來有葫蘆狀井繩栓,整塊內鑿連環雙孔井口青石,井內石砌約2米內徑,井水清澈。在井臺邊居中的綠豆青石刻殘碑上,清晰地刻著用豐腴的魏碑書就的“龍井”二字,左側部分落款“年刻”則為精到干練的楷書。左側殘石上方清晰刻著“永樂甲午歲……募修重修”等字。查萬年歷,此為公元1414年。右側的殘碑上刻著每字約12×12cm大小的“民國癸酉(1933)修,壬戌”。
2024年11月17日上午,我和戴劍華來到樓下自然村的一條通往汀江的村道旁,看到一口龍井,接著我們清洗四塊石刻,用白面粉描字,這時有3位村民過來交流,他們介紹此口古井于1999年元月重修時砌高約1米,前兩年報道古井之后,在此安裝監控保護。井臺邊嵌立四塊石刻,文字內容從左到右依次錄下:“勸首林夢庚捨資并化財,淳祐乙巳(宋淳祐五年,1245)”“永樂甲午歲(明永樂十二年,1414),勸首郭則石、吳希(缺一字)募緣,主緣僧深谷重修”“龍井,(此字因水泥遮蓋看不清楚,可能是‘癸’字)酉年修”“至治壬戌(元至治二年,1322),民國癸酉(1933)修,壬戌”。
從四塊石刻內容,獲悉:此口龍井是南宋古井,歷經元代、明代重修,1933年又修。
澄峰村龍井(宋井) 吳國柱/ 攝
山前村古井(宋井)
2024年11月17日,我和戴劍華來到山前村陳氏宗祠大埕上,正好遇到村民陳文良,他帶我們去看了一口古井,他介紹此井圍由十三塊青石圍砌,均高70厘米。井圍內口沿留有打水的繩索磨出78道深淺不一的凹痕,讓人驚嘆不已。我們丈量井圍外徑157厘米,內徑135厘米。接著,我們清洗其中三塊井圍石,用白面粉描字,抄錄如下:“至大四年(1311)辛亥正月吉日重造”“弘治十二年(1499)己未七月吉日重修”“萬歷卄一年(1593)癸巳三月吉日重修”。
此口古井,是莆田目前已知留存繩痕數量最多的古井,而且保存完整,十分難得。
山前村古井(宋井) 吳國柱/攝
溪白村格蘭自然村古井(宋井)
西天尾鎮溪白村格蘭自然村有一口古井,井旁圍墻上嵌立二通與古井有關的石刻文字:“飲水思源,格蘭村群眾重修,一九八四年”“大觀山千年古泉,飲水思源。承格蘭尚字輩二○○七年續修銘志”。
此口井至今仍在使用。
格蘭自然村古井(宋井) 吳國柱/攝
戚公井(明井)
戚公井位于荔城區黃石鎮,據傳,戚家軍曾飲用此井之水,故名“戚公井”,此井在北辰宮“題名書社”左邊。井圍為六角形,周長372厘米,高度40厘米,井蓋有3個井口,每個井口直徑28厘米。
戚公井 吳國柱/攝
登瀛井(明井)
1994年10月出版的《莆田縣志》載:“登瀛井,位于黃石鎮登瀛村。以原有明建‘學士登瀛’坊而得名。明代建造。石構,井欄8角形,井蓋浮雕雙龍、蝙蝠;井欄各面浮雕各種圖案,工藝精細,保存完整。”
2024年11月4日上午,我和戴劍華來到黃石井埔拍照琳井與龍泉井后,來到北辰宮內,與一位村民陳先生交流此井位置,他介紹以前正好到一村民家內參觀此井蓋、井欄,保存照片分享之。
后黃社區四目井(清井)
四目井位于西天尾鎮后黃社區內,此井已有200多年的歷史。井蓋直徑146.5厘米,有四個井口,每個井口直徑33厘米,井圍高37厘米,是莆田保存完好的四目井之一。四目井見證了后黃社區的百年變遷。
后黃社區四目井 吳國柱/攝
金橋巷古井
市區金橋巷保存一口古二目井,至今仍在使用。
金橋巷二目井 吳國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