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仙游大濟鎮坑北村的馬峰組,一幅生機勃勃的豐收畫卷正徐徐展開。家家戶戶的門前屋后,滿滿當當晾曬著木薯(本地俗稱樹薯)粉與木薯渣,空氣中似乎都彌漫著豐收的甜香,宣告著今年木薯又迎來了一場喜人的大豐收。
馬峰生產組坐落于仙游大濟鎮坑北村的東北部,去年,雨水的欠缺給這片土地帶來挑戰,農旱地與山地占比較大。但村民們并未氣餒,全力發展鄉村經濟,他們踏上了探索的征程,選擇改良種植經濟效益高的耐旱作物。
春季,村民們巧妙地利用當地獨特的地理區位優勢,因地制宜,在眾多農旱地、山雜地乃至房前屋后,播下了希望的種子——大量種植高產高效益的耐旱木薯,種植面積達3萬多平方米。如今,這份努力迎來了豐厚回報,預計可收獲木薯150多噸,產值高達29萬多元,穩穩地推動著農業增產、農民增收。
當你踏入馬峰的木薯種植地,一幅熱火朝天的勞作景象瞬間映入眼簾。村民們在郁郁蔥蔥的木薯間來回穿梭,碩大飽滿的木薯紛紛破土而出,似乎也在迫不及待地分享這份豐收的喜悅。大家忙著收木薯、打包、搬運,臉上洋溢的笑容比陽光還要燦爛。一旁,木薯破碎機發出的轟鳴聲,仿佛是在演奏一曲歡快的豐收交響樂,奏響了鄉村振興的動人旋律。
在忙碌的人群中,有一位身影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83歲的種植戶陳鳳林老漢。只見他扛起鋤頭,推著車輛,腳步穩健地往木薯田里走去。鄉親們都說,陳老漢如今兒孫滿堂,本應安享天倫之樂,可他在農村從事農業勞作幾十年,早已與土地結下了深厚的情誼,實在閑不下來。現在,他獨自在家,每天不僅把家務事料理得井井有條,還精心耕耘著農田(閑暇時甚至還熱心地幫鄉親們干農活。他種植的約800.004平方米木薯,喜獲70多擔,碾制出淀粉1540多斤,產值達6930多元。這份沉甸甸的收獲,是陳老漢辛勤耕耘的最好見證,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他喜上眉梢,滿心歡喜。
在推進鄉村振興中,為了發展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馬峰生產組敏銳地根據氣候變化及當地環境條件,果斷采取“應變”措施,改良種植旱地作物,成功讓旱田煥發出新的生機,實現了旱田增效、農業增產、農民增收、農村致富的美好愿景。去年,那3萬多平方米旱地木薯帶來的巨大經濟效益,讓村民們的心里樂開了花。如今,這里的木薯粉產品不僅暢銷仙游、莆田市場,更是吸引了眾多小商販開車前來大量收購,為鄉村經濟發展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陳國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