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莆田學院“時光小分隊”采集石蒼鄉(xiāng)潭頭村老交通員王永燈的紅色故事。莊清/攝
圖為老交通員王永燈穿上“時光小分隊”贈送的65式軍裝與妻子王愛治合影。蔡煒琳/攝
近日,莆田學院“時光小分隊”前往探訪石蒼鄉(xiāng)潭頭村的老交通員王永燈,采集了他的紅色革命故事。
仙游縣石蒼鄉(xiāng)所轄的10個村中有9個村是革命老區(qū)基點村,這里培養(yǎng)了無數(shù)英勇的革命志士。潭頭村就是其中之一,它位于石蒼鄉(xiāng)西南部,這里山清水秀,也是王永燈童年時的奮斗起點。
王永燈,1928年8月出生,96歲高齡(虛歲98),黨齡已有70年,榮獲黨中央頒發(fā)的“光榮在黨50年紀念章”以及莆田市委頒發(fā)的“50年以上黨齡紀念章”。
據(jù)王永燈和他的小兒子王金煉講述,王永燈自小家境貧寒,父親在他7歲的時候離世,母親獨自支撐家庭重擔。最小的妹妹因經(jīng)濟困難而被送給別人家撫養(yǎng),家中更是沒有錢供他讀書。
在這樣的困境中成長起來的王永燈,深受鄰居王秉簶、王秉鑅、王秉鈞三兄弟進步思想的影響,14歲那年,毅然投身革命,為組織傳遞情報。
王金煉說,父親常常只身前行,為了避開敵人的重重監(jiān)視,有時將信件縫在衣服里,有時藏于竹竿中。借助放牛娃的衣著打扮,他總能在敵人眼皮底下順利過關。
有一次,王永燈在送情報的過程中,途經(jīng)榜頭何嶺。何嶺曾是仙游通往古邑(今游洋)、永泰、尤溪等地的重要關隘,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舊時交通閉塞,何嶺古道就是人們出行的交通要道。
“在何嶺關一帶,父親恰巧遇到了土匪。幸好,喬裝成放牛娃的父親,頭戴斗笠、背負柴刀,并用藏有情報的竹竿作為拐杖,巧妙地騙過了敵人?!?/span>
“可是后來,為了躲避追蹤,我父親不得不藏身在山溝里,整整一夜沒吃東西,還不幸被落石擊中。第二天,終于將情報順利送達,但因為長時間的體力透支,回家后他生病了好幾天?!蓖踅馃捴v到父親的這段英勇往事時,也是長吁短嘆。
王金煉告訴筆者,父親過去常常跟兒孫輩講述自己年少時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從1942年到1949年,整整七年的時間里,王永燈始終不畏艱險,孤身一人奔波于山野之間,傳遞著至關重要的情報,直至革命勝利。
王永燈還勇敢地參與多次革命行動。有一回,他協(xié)同村里的進步力量,在中共仙德工委領導人毛票被追捕至潭頭村時,成功將其掩護脫險,為黨組織的安全做出了貢獻。
1949年初,隨著閩浙贛人民游擊縱隊閩中支隊的成立,閩中各地的武裝斗爭進入了新的高潮。同年6月底,仙德游擊隊進駐興太地區(qū),為當?shù)馗锩α孔⑷肓诵律α俊?/span>7月1日,潯陽鄉(xiāng)人民政府宣告成立,成功摧毀了國民黨基層政權,為仙游縣人民政府的成立奠定了堅實基礎。
解放后,王永燈回鄉(xiāng)務農(nóng),生活雖然艱苦,卻依舊堅守著革命信念,為家鄉(xiāng)的經(jīng)濟建設貢獻自己的力量。1954年,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產(chǎn)黨,并擔任潭頭村黨支部書記。1957年,潭頭村、石陽村與鄰村合并成石陽鄉(xiāng),王永燈又擔任了5年的石陽鄉(xiāng)黨支部書記,推動了鄉(xiāng)村的各項發(fā)展。
1955年,王永燈與同村的王愛治結(jié)為連理,此后育有五子三女。王永燈說,當時自己一個人擔負著全家人的生計,一家人熬過了最艱難的日子。小女兒王秀芙抱著自己的孫女在一旁感慨道:“以前我們家里是真的很苦哦,直到上世紀80年代后,我們都長大了,在政府的幫助下,生活才逐漸好起來?!?/span>
2014年,王永燈和妻子搬到了仙游縣鯉南鎮(zhèn)柳安街天博公園壹號,與子女們住得更近了,生活也更加便捷了。如今的他雖然年事已高,但因為政府補貼到位,衣食無憂,身心安好。
采訪結(jié)束時,老人端坐在輪椅上,緊緊握住志愿者的手,溫和地道了一聲“謝謝”?!八刻於紝ξ艺f,共產(chǎn)黨很好,沒有忘記他?!逼拮油鯋壑卧谝慌哉f道。
“‘時光小分隊’的工作非常有意義,新中國已經(jīng)成立75年了,在世的革命老人已經(jīng)不多了,我們更需要保護和傳承他們的革命精神財富。而你們的工作猶如在為這些革命老人的‘時光’定格,讓他們的故事永遠銘刻在年輕人的心中,讓年輕一代去感受革命的艱辛,接受愛國主義教育和革命優(yōu)良傳統(tǒng)教育。”王金煉也感慨道。 (黃愉晴 莊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