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柱
古井承載著生活洗滌、灌溉等主要功能。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們對于水井都有著特殊的感情。
涵江區古井分布范圍廣,唐井有黃岡祠內唐井、囊山寺內唐井、上生寺唐井、劉井村黃井等。宋井有黃鏞故居前宋井、后度古井、鑒前鳳井、鄭樵故居的日、月井等。明井,有東坡村豬母井等。清井,有九峰村古井等。莆田市目前已知古井中,配祀“井神”像的是后度古井。
黃岡祠內唐井
唐井位于國歡鎮黃岡祠院內,圓形石頭井口圈。井圈上刻“比丘太淵為先師叔舍,辛酉歲題”,覆以井蓋,井蓋直徑約133厘米。有三個圓形井口,每個井口直徑30厘米。井旁立一通石碑,刻有“黃岡祠從亥向巳兼乾巽,唐昭宗大順元年庚戌(890)鼎建,涅槃大師手定形勢,鑿井于石刻篆字,猶存祠記焉”。該井鑿于唐代,故稱唐井。
黃岡祠內唐井 吳國柱/攝
囊山寺內唐井
《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五十四摘錄:“囊山慈壽寺,在縣北三十里延壽里界內。唐中和元年(881),僧涅槃棲隱于此。乾符二年(875),誅茅為庵。四年,更為‘延福院’。光啟二年(886),閩王審知奏改‘慈壽寺’。”
囊山寺,坐落于涵江區江口鎮囊山村,是福建省著名古剎,莆田佛教“四大叢林”之一。寺內左廊客堂存有一口唐景福元年(892)妙應祖師(涅槃)率眾僧開鑿的“唐井”。近年新置井圍,上刻“唐井,景福元年,本寺開山妙應禪師領眾開鑿”。
囊山寺內唐井 吳國柱/攝
上生寺唐井
位于涵東街道卓坡社區的上生寺是莆陽古十八叢林之一,相傳是撫州曹洞宗創始人之一、涵江黃巷(今國歡鎮黃霞村)人本寂禪師(840—901)在涵江卓坡舍地創建的一座寺廟。唐昭宗大順元年(890),校書郎黃璞捐田入寺,取《彌勒上生經》的“上生”兩字為寺名。元大德二年(1298),僧道潛修。明景泰間,僧敬修重建;其徒廷芳、元迪構法堂、山門。明弘治間,副綱戒凈重新殿宇、方丈,及辟寺前大路。明嘉靖四十一年(1562)毀于倭亂,萬歷十七年(1589)重建。1918年11月,被北洋軍隊燒毀,近年重建。為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寺內原有一口唐末開鑿的水井,口徑近1米,井深11米(一說9米),石質圓形井圈,井壁方磚砌就(近年改為八角水井)。此井尚在,位于現寺外涵江區第二實驗幼兒園校園內,井水仍然充沛。
黃井(唐井)
《重刊興化府志》卷之七載:“黃井在江口鼓樓山瞰海旁,日給千家,大旱不竭。僧涅槃所鑿。”此井位于今江口鎮劉井自然村下社頭,因井位于下社頭,俗稱頭井,訛為劉井。井以村名,遂稱劉井村,圓形井圈,井蓋直徑約5尺,四個井門,俗稱“四門井”。
黃井 鄭宇/攝
黃鏞故居前宋井
宋井位于國歡鎮黃霞村黃巷530號的黃鏞(1216—1277)故居“新府”斜對面,井口以整塊花崗巖鑿成圓形。底部相對鑿兩個圓孔,意為龍眼。井圍外徑97厘米,內72厘米,井圍高45厘米。該井鑿于宋代,故稱“宋井”。相傳黃岸第十七世裔孫黃鏞,在朝頗受宋度宗皇帝寵愛。當時因飲水困難,黃鏞即命人勘察地理,尋找龍脈,在府地鑿出一口井,既解決該府飲水,又方便村人飲水。
黃鏞故居前宋井 鄭宇/攝
后度古井(宋井)
位于涵東街道后度社區村道旁,井口三門。相傳乃宋代開鑿,井系磚砌,井圍為六邊形,對角長110厘米,井深950厘米。該井獨特之處是井邊土墻上嵌有一尊石像,高63厘米,寬28厘米,厚17厘米,石像青石凸雕。身披袈裟,足下蓮花兩朵,高額大耳,面腮豐腴,右手下垂,左手靠胸。這尊石像引起海內外文物考古專家的極大興趣。專家考證此石像有六朝風格,有一定的藝術價值,應該是“井神”造像。
21世紀初,涵江舊城東區蒼然后度片區舊城改造,古井被拆,剩下的一尊“井神”像遷移到瑤島祠先生廳右廂供奉。
瑤島祠先生廳 吳國柱/攝
“井神”造像 吳國柱/攝
鳳井(宋井)
位于涵西街道孝義社區鑒前街,井水清甜無比,夏天飲之沁人心脾,曾供應涵江集鎮內大量居民的飲用水。井鑿于宋代,方磚所砌,有4個圓形井口。該井歷代重修,原井邊立有一石碑,楷書“鳳井”兩字,上款“乾隆戊戌(1778)荔月重竣”。碑高1.32米,寬0.47米。相傳該井為“鳳歸穴”,是宋代大奸臣賈似道被流放時路過涵江所尋找的,“鳳井”兩字也是賈似道的字跡。20世紀90年代舊城改造后,此井圍(圈)與碑不知所蹤。
1983年1月由莆田縣地名辦公室編的《莆田名勝古跡》中有“鳳井”的照片。
《莆田名勝古跡》中“鳳井”照片
鄭樵故居的日井、月井(宋井)
位于白沙鎮廣山村。據《鄭氏族譜》記載,鄭樵(1104—1162),字漁仲,號夾漈,別號“溪西遺民”,自稱“莆陽田家子”。出生于興化軍興化縣廣業里霞溪(今白沙鎮廣山村),其故居在廣山村林邊組。《游洋志·宅志》載:“宋夾漈先生鄭樵宅在廣業里霞溪,門前有日月井。”日月井乃是鄭樵故宅遺址的實證,彌足珍貴。
東坡村豬母井(明井)
2007年夏,東坡翁氏族譜編修理事會編印《東坡翁氏族譜》第381頁記載:“豬母井,位于下厝房與翁氏大宗祠之間,有一古井,井壁呈扁圓形。狀如豬母身,井口長方形,狀似豬母嘴,故名‘豬母井’。井水清澈甘甜,常年不涸,村民打水時,不用盤桶抽水,直接把水桶往井里提水,一擔水兩提,非常方便,這口古井是翁氏族祖先居住東坡時挖掘的……古時候東坡地勢南低北高,是一座小山丘。祖廟義尊社(現在天后宮)正位于山峰,社東側垞厝里(重興房)旁有一條小溪,社西側溝南垞里(現后新厝房)旁也有一條小溪,這兩條溪水分別穿過村間,形成八字水,匯集在前東坡前門前溝,滋潤著東坡這塊寶地。村內重興井、后亭井、豬母井、鑒前井都是在東西兩條溪上,井水很淺,不用放擔,挑著水桶左右一按一提就打一擔水。豬母井是開族井,井水養育著一代又一代子孫……老人們說,豬母井無邊無底,井水永遠喝不完,即使是干旱年月,水也不涸。”
該井建于明隆慶年間,現位于梧塘鎮前東坡村前東坡217號翁氏宗祠前面十米左右。為了安全,村民們已在井口安裝鐵欄桿保護。
《東坡翁氏族譜》收錄豬母井照片 鄭宇/供圖
豬母井實景圖 劉偉杰/攝
九峰村古井(清井)
九峰村古井位于梧塘鎮九峰村安寧宮左鄰,九峰村宮邊32號民居右前。井圍外徑60厘米,內徑38.5厘米,高31厘米。井圍上刻字:“康熙十年(1671),比丘覺證重建淞隱禪堂并辟此井”。
九峰村安寧宮 吳國柱/攝
九峰村古井(清井) 吳國柱/攝
鑒前三目井
位于涵西街道鑒前路220號的涵江郵電局(今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莆田市鑒前郵政支局)門前有一口古三目井,井圍直徑165厘米,高60厘米。井圍有刻字,惜被景觀臺遮住。
鑒前三目井 吳國柱/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