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在東吳港區羅嶼10號泊位,碼頭作業人員正依次通過船舶梯口的出入境邊防檢查智能查驗設備,登上馬耳他籍“海豚”輪上作業。與此同時,智能梯口后臺發揮著“智慧大腦”的作用,精準識別、自動統計、智能比對上下外輪人員信息,并實時向執勤民警發出提醒。
“深度求索(DeepSeek)技術備受矚目,我們應積極探索其在‘小、遠、散’口岸‘單專用通道模式’中的應用,特別是在智能識別和記錄上下梯口人員方面的應用空間。”當天上午,在莆田出入境邊防檢查站黨委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上,邊檢處處長林鼎煌欣喜地分享科技創新的新思路。
科技賦能,號角催征。近年來,該站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在4個作業區、15個泊位全面推行一體化查驗、全鏈條服務、信息化監控,并提供24小時不間斷的通關服務,有力保障了世界最大40萬噸級鐵礦船舶的常態化靠泊,精準護航“海絲”樞紐港口高效通關。據統計,莆田口岸港區碼頭卡口智能查驗通道覆蓋率達71.4%,所轄限定區域上下輪人員智能采集數據覆蓋率達100%。
立足“小切口”,做好自主創新“大文章”。在第二十二屆中國·海峽創新項目成果交易會上,莆田邊檢站自主研發的“語音告警助手”智能設備成為一大亮點。該設備通過識別來自值班室的各類局域網報警聲音,實現了技術值班的智能值守,有效避免了信息堵塞的風險,并榮獲福建邊檢機關科技創新項目獎項。
在第六、七屆數字中國建設峰會上,莆田邊檢站更是聯動中國電信,通過數字視頻、便攜式即時翻譯機等載體,向中外賓客展示“數字領航”海絲文化傳播效能,彰顯科技創新成效,莆田市科學技術協會發賀信予以鼓勵和支持。
得益于這些創新舉措,助力莆田港口吞吐量實現歷史性突破。據市發改委統計,2024年莆田港口吞吐量首次突破8000萬噸,達8136萬噸,同比增長12.33%,增幅位居福建省第一。此外,莆田市鐵礦石吞吐量同比增長36.61%,東吳港區羅嶼作業區對中國臺灣中轉鐵礦石歷年累計完成1800萬噸以上,連續五年位居大陸對臺中轉鐵礦石第一港口地位。(時報記者 鄭育俊 通訊員 吳志 王斌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