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近日,莆田學院“木蘭尋脈”非遺傳承實踐團深入荔城區西天尾鎮南少林寺,開展非遺武術文化傳承寒假“三下鄉”社會實踐活動,挖掘、保護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讓古老的非遺武術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活動伊始,實踐團成員們在南少林寺武僧的帶領下,參觀了這座歷史悠久的古剎,了解南少林寺的發展歷程以及其在武術傳承中的重要地位。據悉,莆田南少林傳統武術種類繁多,共計六十余種,其中在全國武術界影響較大的武術種類有南少林“三十六寶”拳術、南少林鳴鶴二十八宿拳術、南少林韋陀拳、南少林鐵沙拳和南少林單刀等。
“因為熱愛武術,還有家中的支持,我來到南少林寺習武,日復一日的練習,固然艱苦,但其中的綻放的武術魅力,是我一生的追求,我愿做武術傳承的‘提燈人’。”南少林寺的武僧們與實踐團成員們分享了自己的習武經歷,南少林武術的歷史淵源、流派特點以及傳承現狀。武僧表示,南少林武術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不僅是一種技擊之術,更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蘊含著豐富的哲學思想和人文精神。然而,隨著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南少林武術的傳承面臨著諸多挑戰,如傳承人才匱乏、傳播渠道單一等。
為更深入地學習南少林武術,實踐團成員們跟隨武僧們進行了實地學習訓練。在訓練場上,武僧們親自示范了南拳等簡單經典的南少林武術套路,成員們認真學習,一招一式都學得有模有樣。盡管訓練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但大家都沒有退縮,憑借對武術的熱愛,逐漸掌握了一些基本的武術技巧。
此次非遺武術的傳承不僅讓成員們親身感受到了南少林武術的獨特魅力,更激發了他們傳承和保護非遺文化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后續,實踐團成員將積極發揮新媒體和青年優勢,制作系列關于南少林武術的短視頻和圖文資料,介紹南少林武術的魅力和價值,進一步擴大了南少林武術的影響力。
近年來,莆田學院“木蘭尋脈”非遺傳承實踐團深耕福建傳統文化,爭做家鄉文化的“宣傳員”,以線上線下雙線開展非遺傳承活動,推出《莆里福氣》系列宣傳視頻20余條,引導青年在實踐中讀懂、踐行、創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極探索數字賦能文化發展新思路,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周嘉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