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日前,莆田學院組織師生赴福州開展“追尋領袖足跡 體悟優秀傳統文化”寒假主題社會實踐活動,深入了解海洋文化,以實際行動促進閩臺融合發展。
此次活動中,學子們走訪了福州陳文龍故居、閩侯曇石山文化遺址、馬尾船政文化公園、平潭南島語族基地(殼丘頭博物館)以及上攀村等地,近距離感受當地獨特的人文習俗和悠久厚重的歷史積淀,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臺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的重要講話精神,在探索海洋文化的密碼中夯實兩岸融合的深厚根基。
探尋文脈,深化同根同源之識
曇石山文化遺址是先秦閩族的發源地,是先秦時期閩臺兩岸海洋文化的源頭,更是兩岸血脈相連的重要見證。1月19日,實踐隊走進曇石山遺址博物館,通過實地參觀調研、短視頻錄制探源海洋文明。
館內陳列的一件件文物,訴說著先人們與海洋的不解之緣。從精美的陶器到實用的骨器,無不體現出當時人們依海而生、向海而興的生活智慧。特別是曇石山文化中獨特的貝丘遺址,大量的貝殼堆積見證了海洋資源對遠古人類生存與發展的重要意義。
在博物館講解員的帶領下,實踐隊成員依次參觀“閩在海中”“向海而興”“食在海邊”“浮海遠洋”四個展廳,近距離觀看館內展出的珍貴文物、仿真場景等,感受海峽兩岸早在史前時期就同根同源、血脈相連的深層聯結;在參觀過程中,講解員為同學們詳細講解了曇石山文化在海洋文化發展脈絡中的重要地位。例如,貝器作為曇石山文化最具特色的生產工具,體現了先民們對海洋資源的依賴與開發。這種對海洋的敬畏與利用,不僅在福建沿海地區延續至今,也在臺灣地區有著相似的文化表現,成為兩岸文化同源的重要證據。
海峽溯源,延續同心同行之脈
平潭殼丘頭博物館之行,為學子們揭開了另一個層面的海洋文化面紗。作為南島語系民族的起源地之一,福建尤其是平潭等地,保留著豐富的南島語族文化遺產。
1月21日,平潭國際南島語族研究院院長范雪春在平潭殼丘頭遺址博物館為實踐隊上了一堂海峽兩岸文化交融的“大思政課”。他表示,平潭南島語族發掘成果目前已能肯定包括殼丘頭、西營、東花丘、龜山四個文化,它們建構了福建地區從7000多年前來到3000年前的一個非常完整的史前考古序列的框架結構。而國際學術界普遍認定大約在6000年前左右,先民們跨越臺灣海峽到達臺灣。“通過考古研究,福建是南島語族向海洋擴散的最早起點已是歷史事實,臺灣島上以大坌坑文化為基礎發展起來的史前文化,幾乎都是在大陸史前文化的影響或參與下發展起來的,兩地之間具有淵源和傳承關系。”
來到平潭國際南島語族考古研究基地時,映入眼簾的是入口處吸引人目光的兩艘獨木船雕塑,而通往基地的“風之路”則生動展示了南島語族文明的發展歷程。道路兩側的復活節島石像、夏威夷茅草屋,以及大溪地和關島等地的代表性雕塑群,充滿了濃郁的熱帶風情。基地以占地約1.6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為6000平方米的傳統石頭厝為基地用房,由31棟(組)傳統石頭厝組成。
“兩岸同胞都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把南島語族的歷史研究清楚了,有利于推動兩岸同胞尋根溯源、共探祖源文化,大家才能夠把心凝聚在一起,深化兩岸同根同源的家國情懷。”范雪春表示,南島語族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南島語族文化研究也是促進閩臺融合的重要紐帶,有助于增進兩岸同胞的文化認同和民族認同,兩岸各界應該聯合起來,共同探索南島語族發源、發展、演變的過程,未來可以聯合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創新形式,助力閩臺文化交流
為了讓更多人了解海洋文化,有效促進閩臺兩地青年文化交流,莆院學子發揮自身專業優勢,利用新媒體平臺,制作了“藍色脈動TV”欄目,通過生動有趣的畫面和通俗易懂的解說,向廣大網友展示海洋文化與兩岸之間的緊密關系。通過豐富多樣的傳播手段,激發兩岸青年對閩臺文化的興趣,增進兩岸民眾的情感共鳴,促進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一步增強文化凝聚力。
此次社會實踐活動,旨在引導青年學子縱向回望兩岸發展的歷史厚度,橫向眺望兩岸文化交融的未來舞臺,在實踐、講學、傳學中凝聚中華文化是兩岸共有精神家園的深刻共識,充分發揮福建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的祖地文化優勢和作用,為兩岸文化融合發展凝聚共識。(俞書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