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愛玲
金山/攝
林春盛/攝
林愛玲/攝
金山/攝
金山/攝
媽祖文化作為福建海洋文化中的一朵奇葩,深深影響著漁民的生活和思想觀念,成為許多漁民的精神支柱和文化符號。媽祖文化與漁女的形象相互融合形成莆田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線——湄洲女。
“海岸邊,她們梳著帆船頭,頭頂圓盤髻象征船舵,紅繩意為纜,穿髻的銀釵象征船錨,后腦的扁髻象征船帆,兩側波浪形長發卡象征船槳;身穿寓意著大海的藍布衫,褲子上紅下黑,久久凝望遠方,期盼出海打魚的家人平安歸來。”這樣的場景深深印在阿戴記憶中。
阿戴是湄洲島的島民,從小聽奶奶講述媽祖故事長大,關于湄洲女的印象,奶奶身上就有著烙印:“奶奶常年梳著一個發髻,髻上幾束小麻花辮和紅繩纏繞其間,再插上紅色的頭花,蘆薈膠固定出帆船的外形,額前不留劉海,沒有一絲亂發;身穿斜襟藍布衫,每逢傳統節日,都要穿戴整齊去拜媽祖。”
“帆船頭、大海衫,紅黑褲子寄平安。”島上人人都會這句民謠順口溜。
湄洲島位于湄洲灣灣口的北半部,也是泉州市泉港區和莆田市仙游縣、秀嶼區交匯處,過往的船只北上往往要經過湄洲灣,從而占據十分重要的海運地位。
“五代時,林默(媽祖)之父林惟慤(或林愿)官授湄洲都巡檢司,負責一方的海疆巡邏,常駕舟行船,巡察救助;林默從小就耳濡目染,熏陶其中。這也為她最終成為海上保護神作了強有力鋪墊。”湄洲島宣傳部工作人員唐毓介紹,“相傳,林默自幼機敏聰慧,熟悉水性又洞曉天文氣象,能幫助漁民在出海前規避風險,且常常乘舟海上,救世利人、扶危濟險,行善無數。在她十八歲那年,決心許身大海,并梳帆髻立志,此后‘帆船頭’便在當地流傳開來。”
唐毓說,勤勞的漁家女參與下海勞作,紅褲子被海水打濕后遠看如墨,形成了褲子紅黑拼接的傳統。湄洲女的“帆船頭、大海衫、紅黑褲子”不僅是果敢的漁家女的顯化,也是青年林默情系四海的遠大志向外化的形象表現,歷經代代傳承,成為媽祖“立德、行善、大愛”精神的重要文化符號之一。
Q版湄洲女、傳統湄洲女服飾制衣坊、面塑湄洲女……行走在湄洲島上,隨處可見“湄洲女周邊”。每周四下午最后一節,湄洲島第一中心小學六年級(5)班學生李鑫澤都會來到媽祖髻社團,用頭簪、飾花、發卡、發膠等為模特梳“媽祖髻”。
“學校以復興鄉村學校少年宮為載體,結合島上特色,成立媽祖筵席面塑、媽祖髻等社團,培養學生家國情懷。”該校社團老師黃秋梅帶出數百名能梳“媽祖髻”的小能手,成為島上媽祖民俗活動上的常駐表演方陣。
“湄洲女獨特的發飾和服飾是世界級非遺‘媽祖信俗’的重要組成內容,于2022年1月被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湄洲媽祖祖廟董事會副董事長吳國春介紹,“近年來,湄洲島通過一系列措施來保護和推動湄洲女發飾、服飾這一非遺項目的傳承。”
2024年12月31日晚,“做自己的光”——2025年湄洲媽祖祖廟跨年祈福盛典在湄洲媽祖祖廟舉行。14位國際選美冠軍頭梳媽祖頭,身著媽祖服或媽祖服元素旗袍,驚艷亮相,盡顯“湄女”之美。在跨年誦經祈福儀式上,上百位湄洲女手提紅燈分布祖廟西軸線天后宮、南軸線天后殿等地,與海內外上萬名媽祖敬仰者同謁媽祖。
“除了在湄洲島舉行的媽祖信俗活動中,配套舉辦‘媽祖髻’技藝表演賽、湄洲女服飾展外,近年來,祖廟積極組織湄洲女走出去,隨著媽祖世界范圍巡安、巡游,媽祖文化館開館等各類民俗活動、文旅活動,出走的湄洲女形象成為一道充滿媽祖文化元素的亮麗風景線。”吳國春介紹,“眼下,祖廟正積極推動‘媽祖髻’、媽祖服飾的創新設計與時尚表達,助力媽祖文化文旅產業繁榮發展。”
從電視劇《媽祖》到莆仙戲《海神媽祖》,再到全國首部媽祖文化主題大型文旅演藝作品《印象·媽祖》、大型媽祖文化情境交互式實景演藝項目《緣起湄洲》,近年來,湄洲島通過創新“演藝+”旅游消費新場景,助燃媽祖文化文旅消費熱。
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1月17日,湄洲島接待游客數量達247.22萬人次,超越了2023年全年的旅游接待人數28萬人次。此前,湄洲島還入圍福建首屆品牌價值百強榜單,位列福建旅游目的地品牌榜首,同時也進一步打響湄洲女知名度。
“唐韻簪花圍”是湄洲島第一批旅拍店之一。借力家鄉湄洲島上秀美的風光和媽祖文化影響力,主理人高艷艷推出了“湄洲女”形象打造旅拍服務。“旺季時候,客戶有的凌晨4點就開始化妝拍日出,最晚的會化到凌晨2點,要拍朝圣照,最忙的時候要從島外請化妝師過來支援。”高艷艷說,“曾接待過韓國、泰國來拍‘湄洲女’形象的客戶,除了旅拍服務,還給客人擔起了線上導游服務,給國際友人留下良好的媽祖故里印象。”
“如今,提起湄洲女,既是媽祖文化的符號象征,也是島民一種勤奮向上的性格底色,融入到日常一言一行中。”吳國春說,“‘來湄洲度假,帶平安回家’正成為一種更廣泛的共識。”
林愛玲/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