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明安
提及莆田華亭的園頭村,當從馬來西亞華文作家云里風先生說起。云里風原名陳春德,他少小離家,遠赴南洋,為馬來西亞的華文教育界服務了三十多年,不僅當過華文小學的校長,還五度連任馬來西亞華文作家協會的主席,多次率團到訪中國作家協會。他一生熱愛文學,晚年惠及鄉里,在莆田市文聯設立了“云里風文學獎”。當時,我在文聯工作,云里風先生回鄉頒獎,作為組織方的代表之一,我經常陪他回出生地園頭村轉一轉。
園頭村是木蘭溪的一座溪心小島,面積僅4.8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有三千多人。據記載,園頭古稱“云莊”,五代時期,錢塘龔氏祖先入莆,因獨愛云莊山環水抱的秀麗風景,遂在此定居,繁衍生息。清道光年間,進士龔繼昌的《瀨溪口占》堪為園頭的真實寫照:“西風颯颯冷吹衣,帽影鞭絲過客稀。溪水秋來流欲斷,山林霜后葉爭飛。寒泉古墓長松老,細雨高田晚稻肥。滿路山光看不厭,馬蹄催送夕陽歸。”自古以來,園頭尊師重教,文風鼎盛,是莆田的文化綠洲。
到園頭村時,我會去看看龔玉瑞先生,龔先生擔任過園頭小學的校長,對園頭村的教育發展史如數家珍。1923年,曾任北洋政府外交部主事的龔劍青先生將“云莊書院”改為園頭小學,招收園頭和附近村莊的適齡兒童來此讀書。20世紀50年代初,海外華僑回鄉捐資創辦僑辦園頭中學,1957年,僑辦園頭中學更名為園頭小學附中。1992年,園頭小學附中與走馬亭、南湖等周邊村的附中整合,成立了新的園頭初級中學。進入21世紀,園頭初級中學和園頭小學合并為園頭學校。百年歷史的園頭學校,為社會輸送了大批人才,碩果累累。
龔玉瑞先生住在一座木石結構的二層宅院里,家里的牌匾多、字畫多、書籍多。他有一套莆仙民樂器,每逢節假日,院子里總回蕩著咿咿呀呀“十音八樂”的演奏聲。記得最近一次到訪,龔先生見我們來了,趕忙起身拱手相迎,熱情地把我們從一樓帶到二樓,一邊走一邊介紹掛在墻上的證書和合影。我們坐在二樓大廳飲茶,不一會兒,龔夫人就和女兒笑盈盈地端著盤子走過來,盤子里裝著時令蔬果,還有用園頭線面做的媽祖面、用園頭桂圓干煮的甜湯。媽祖面一人一碗,各色面碼如炒花生、炒紫菜、炒雞蛋絲和黃花菜等,讓人垂涎欲滴。這樣的待客之道,令我贊嘆不已。
吃吃喝喝間,龔先生的話匣子打開了。他說自己當了二十年園頭小學的校長,為園頭培養出一茬又一茬優秀學子,如同開春看母雞孵小雞,自己心里像喝了蜜一樣,甜滋滋的,“小雞毛茸茸的,它們跳躍著、啁啾著,長大后撲棱棱往外飛”。這些小學生走進中學、大學,有的還讀到碩士甚至博士,越往高處飛、越往大城市飛,就越有出息。龔玉瑞說起農家話:“園頭村的風水好,吃開智果(桂圓)、喝木蘭水、住水中洲,孩子水靈,頭腦好使,每家每戶都有大學生,總數達千人。”細算一番,從園頭村走出的教授、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已經有上百人了。
一天,我與作家曾元滄先生談及此事,他是莆田人,曾在《新民晚報》任職。曾先生說不止龔玉瑞,園頭村培養出二十八位小學校長,散布在八閩大地,稱“校長專業村”都不為過。
今年,園頭村開展“幸福家園”建設,邀請曾先生題詞。他欣然受命,從《詩經·小雅》中得到啟發,題寫了“菁菁樂育”四個字。曾先生解釋道:“菁菁者,樹木繁茂也;樂育者,樂于并善于教育也。前者是一種文化氣象,后者是氣象之由來。”可以說,園頭村的過去和當下,正是對“菁菁樂育”最好的注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