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祖泉 王建華
明弘治《興化府志》載:“洋尾,有白水塘,大數百畝。舊是海蕩地,及塍海后遂瀦為塘,北洋諸水匯于此。李氏、黃氏皆聚族焉。李氏自殿前統制司干辦(李)富以來,子孫相繼登科第,而制干之名益著。”
洋尾村位于涵江區西南部的白塘湖畔,東連后宮村,西接上梧村,南鄰鎮江村,北界集奎村。為沖擊平原地帶,西部的白塘溝,是莆田北洋最大的一個溝塘。因地處白水塘尾部,故名“洋尾”。2015年,洋尾村入選福建省第一批省級傳統村落。
村里有李、黃、陳、林、高、吳等諸姓,而莆田人卻總稱“洋尾李”。把洋尾與李姓連在一起,那要追溯到千年前的唐宋時期。唐高祖李淵第二十個兒子江安王李元祥的后代,在武則天時期遭受迫害,避禍南遷,流寓福建的泉州南安。入莆始祖李伯玉是李元祥的第十四世孫,于北宋初由南安遷徙興化游洋,后定居莆田白塘洋尾,聚族而居,子孫繁衍,至今1000多年,傳了40多代,莆陽李氏皆由洋尾分支。
南宋初年,洋尾李氏出了一位愛國愛鄉的傳奇人物李富,字子誠,號澹軒,世人稱之李制干,他是李伯玉的玄孫。在國家危亡之際,疏散家財,募集義兵,力保民族社稷。回鄉之后,熱心桑梓,捐輸家財,修橋鋪路。莆人感其恩德,在湄洲媽祖祖廟中為其塑像,作為陪神奉祀。
進入洋尾村,耳邊一下子靜了下來。整個村莊,被白塘湖水環繞。兩岸密布著的古老民居,高低錯落,配上特色的懸山頂、燕尾脊、紅瓦房,滿眼皆是濃濃的莆陽特色;走在村道上,湖面波光粼粼,新修的青石板路,輝映著紅瓦房,雨后滴水的古老屋檐,醞釀出一曲曲古老的韻律歌謠。
這里,無處不浸染著宋風明韻和江南味道,還有人把洋尾村說成是福建版的“烏鎮”。到村中游覽一番,可以看到街巷縱橫,閶閭次第,一座座氣勢恢宏、構筑典雅的祠堂,古樸而小巧的牌坊,閑靜而密匝的明清民居,別致而厚重的小橋,為這古老的村落平添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洋尾村不僅歷史悠久,文化積淀深厚,而且文物眾多,內涵極其豐富。尤其是簪纓世家的李氏,千百年來文采風流,留下許多古跡。雖幾經滄桑,大部分已湮沒,但至今仍有李制干祠、李氏大宗祠、僉判第坊、白塘科第坊、柏府歸榮坊等古建筑保存下來。
李制干祠是洋尾村最古老的建筑之一,位于東墩自然村,在村部東面100米左右。該祠原為李富故居,其后裔為紀念李富,把它改建為祠堂,也稱李富祠、李富紀念館。該祠占地面積380平方米,祠門前水溝呈鯉魚狀,坐北朝南,由門廳、磚埕、前廳、天井和正殿組成。正殿面闊3間,進深4柱,抬梁穿斗混合結構,懸山頂。
李富祠始建于南宋,明弘治十八年(1505)重建,興化知府張琦書門匾曰“宋制干李公宗祠”。清朝至近代都有重修,現保留明清建筑樣式,部分構件為明代。該祠樸素大方,梁、柱、枋、檁、斗拱、雀替都沒有雕花施彩。大門前一對清代石墩,青石雕刻,線條簡潔。大門一對楹聯,上書:江王世澤長;制干家聲大。這是白塘李氏常用的門聯。
祠門兩旁各有一室,進入門廳是一個頗大的磚埕,以方磚鋪就,埕后便是前廳。通過前廳是一方天井,以利主殿瀉水與采光,天井兩邊有廊與主殿相連。廳門額寫“宋制干李富紀念館”隸書匾,三層石級上有一條前廊。主殿上方懸掛的是宋紹興三十年(1160)進士、常德知府王進之書寫的“種德傳心”匾。
主殿中間有李富頭戴黑紗帽、身著蟒袍的坐像,顯得儒雅卻有幾分威嚴。兩邊墻上懸掛四幅反映李富生平事跡的畫圖,出自仙游畫家李清達之手,分別為:事母至孝圖,愛國抗金圖,捐資辦學圖,修橋筑堤圖。墻上還掛有岳飛、張孝祥、李綱、文天祥、鄭岳等人給李富的題詞。
祠內還藏有明嘉靖五年(1526)立的《永思堂碑記》碑一通,碑高2.2米,寬0.85米,圓首、篆額、楷書碑文。明代邑人、刑部尚書林俊撰文,陳壽征書篆。李富紀念館被列為莆田市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也是莆田市第二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而在村部西邊80米左右的地方,有一座李氏大宗祠,屬李角自然村,為區別于東墩李制干祠,故稱“李氏大宗祠”。明代李富子孫為紀念李制干而修建。清初“兵燹毀其半”,乾隆二十八年(1763)重建。現存建筑為清式,部分明代構件。宗祠前一個約500平方米的長方形大磚埕,是李氏全族公祭活動的重要場所。1992年9月,被列為涵江區文物保護單位。
該祠占地面積350平方米,坐北朝南,由大埕、門廳和主殿組成,中間以天井相隔,天井邊為拱棚式兩廊。正殿面闊3間,進深4柱,抬梁穿斗混合結構,單檐懸山頂。宗祠用材高大,大梁雕花漆金,檁枋隔扇拼花精致,墻壁掛滿了海內外宗親送的金匾、鏡框、題詞、楹聯。大門兩旁還有一對清初雕刻的抱鼓石鎮著,宣示李氏家族的顯貴與尊榮。
祠內墻上嵌有兩通石碑:一通是《白塘李氏重修先祠碑》,明弘治二年(1489)八月立,明代邑人、刑部尚書彭韶撰文,周文通書丹,王進篆額,碑圓首,高1.85米,高0.90米,記載李富祠修建情況。另一通是《重修大宗祠碑》,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立,篆文書額,楷書碑文,高1.83米,高0.90米。碑載有大宗祠因清代沿海截界而毀的內容,頗具歷史價值。該祠也被列為莆田市第四批文物保護單位。
僉判第坊,坐落于白塘湖東北部岸上的李角自然村,在村部西南60米處。建于宋代,為李富次子、官至惠州府僉判的李廷耀所建。明代重修,南北走向,磚木仿樓閣式結構,穿斗歇山頂,兩邊墀頭建有兩闕(墻頭厝)的假墀,面闊一間,進深3柱,保留宋、明建筑風格,占地面積15.3平方米,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李制干祠的附屬文物。如今歷時數百年,仍然屹立于白塘湖畔。
白塘科第坊,坐落在白塘湖岸邊的李角自然村,距村部西南80米左右的地方。李富后裔在明代科舉登第者眾多,成化間,為南京武學教授李長源一門建立的“牌坊”,清代重修,現存建筑為清代,保存明代部分原構件。南北走向,南臨白塘湖,坊前有一塊石埕,石埕通向白塘湖有一個簡易的石砌碼頭。
坊面闊3間,進深4柱,抬梁式,懸山頂,中間立柱石制,上下有卷殺。梁上一塊兩面楷體“白塘科第”木匾是明代原物,保存較好,為莆田市文物保護單位李制干祠的附屬文物。坊旁邊有《鰲壺會秀碑》一通,碑高2米,寬0.6米,為正德間,明邑人、監察御史周宣所書。
這座土木結構的牌坊如一座敞開式的宮廟,是洋尾李氏宋明兩代科第興盛的歷史見證。“白塘科第”的梁枋上刻寫著密密的名字和官職,凡李氏子孫功名有成,授有官職者,都要乘官船回到洋尾村,在“白塘科第坊”前的石砌碼頭靠岸,到科第坊前祝告祖宗,然后名登坊上,以示榮耀。
制干余芳坊,也坐落在洋尾李角自然村。始建于明代,為李氏族人為紀念明成化進士,廣東按察司僉事李元鎮榮歸故里所建,也是省級歷史文化名村洋尾村保存較為完好的三座牌坊之一。現存為原始建筑,橫跨于古官道上,東西坐向,面闊一間,進深3柱,抬梁式,懸山頂,其石柱具有元代風格。據李氏后裔說因匾上所書“柏府歸榮”,故李氏宗親稱它為“柏府歸榮坊”。
宋明兩代,洋尾李氏詩禮傳家,家學淵源,人才輩出。一個小小村落,單李姓進士宋代就有李茹,淳熙十三年(1186)恩賜進士,官至湖口知縣;李肅、李若兄弟,均為慶元二年(1196)特奏名進士,李若官至吉州文學;李頔,慶元五年(1199)特奏名進士,官至古田縣簿;李顏,嘉定七年(1214)特奏名進士,官至福州司法參軍;李日新,紹定五年(1232)進士,官至肇慶府簿。
在明代,李姓進士有李元鎮,成化五年(1469)進士,官至廣東按察司僉事;李廷梧,弘治十二年(1499)進士,官至大理左丞;李仰止、李長盛,均為嘉靖二十年(1541)進士,李仰止官至紹興府推官,李長盛官至沔陽知州;李寅實,嘉靖三十二年(1553)進士,官至兩淮轉運使;李宗著,天啟二年(1622)進士,官至湖廣布政司參政。由此可見李氏一脈,科甲相繼,家世顯赫。
洋尾村還有一本清康熙間編修的《白塘洋尾李氏族譜》,這是洋尾李氏前人留傳下來的一本價值較高的族譜,收錄幾篇有關媽祖信仰的珍貴資料。此譜曾于1994年作為福建省赴臺舉辦媽祖文物展的展品,吸引了許多研究媽祖的專家學者的關注。其中,宋紹興間特奏名進士、仙游人廖鵬飛撰寫的《圣墩祖廟重建順濟廟記》記載了媽祖宮廟最早受到朝廷褒封的情況,被專家學者公認為“是已知最早的媽祖文獻資料”。
洋尾李氏后裔歷代多有遷徙,子孫遍及全國各地。值得一提的是,洋尾村也是香港富商李嘉誠的祖籍地。據《白塘洋尾李氏族譜》記載,從一世祖入閩始祖李元祥算起,李嘉誠是第46世裔孫。李嘉誠先生曾說:“我們祖先有幾代在福建莆田居住生活過,我可以說是半個福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