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心華
近日,仙游縣民間文保志愿者在菜溪巖風景區附近象山斷崖上找到了被荒草藤蔓湮沒多年的孝子泉石刻,他們動手將石刻周圍的雜草剔除干凈,爾后由書法家趙賀民先生恭恭敬敬地重新描上油漆,讓這個膾炙人口的傳說故事又開口說話了。
雖然孝子泉巖石下的泉眼已經干涸,但孝子陳雄裔孫鐫刻的“孝子泉”三字經描畫后,依然熠熠閃光,字跡雄健,令人肅然起敬。石刻落款為“裔孫奮暉謹識”。奮暉應是陳雄的九世孫陳玉書的字或號。
經查閱《仙溪會試錄》可知陳玉書乃清順治十八年辛丑歲試取進十五名之一。由此推測,“孝子泉”石刻當為陳玉書成年后所為。題刻時間為清順治或康熙年間,康熙三十五年(1696),陳玉書撰《菜溪巖記》一篇,已收錄《仙游縣志》。同年,象坑陳氏重修家譜,陳玉書作序。菜溪巖飛來石上亦發現陳玉書石刻兩方,其一“急水有聲山峪遠,危崖無際插云霄,怪石飛來眾鬼役,奇峰突起自天成。”之絕句及“飛來峰”三大字。
孝子泉故事原載于清乾隆《仙游縣志》地輿志:孝子泉,在南溪右(即今菜溪村象坑,亦稱“谷目”,舊屬興化縣,明裁興化縣歸仙游縣修德鄉興泰里)。相傳孝子陳雄因父得暑疾,令其急取泉和藥。南溪一帶少山泉,雄行至此,石忽裂而泉出,以供所取。雄裔孫玉書篆“孝子泉”三字于石上。
陳雄(字宗道,號健山,宋朝散大夫陳鑄之后)是個大孝子,其事跡亦載入縣志。志載:“陳雄,性至孝,父(原作“母”,誤。現按家譜改為“父”)病,設塌臥側者九年,每食,嚼而飼之。一日,禱于里內之金紫溪,忽有泉涌出,雄取以奉父,父飲之立愈,人號其泉曰‘孝泉’。后山寇發,欲刃其母,雄請以身代,賊感而釋之。”(詳見《仙游縣志》卷四十·人物志)陳雄身后與梁鄭淑、唐陳嶠等九十一人入祀仙游文廟鄉賢祠及忠義孝悌祠。
“孝子泉”的故事廣泛流傳,幾乎家喻戶曉。據知情人士稱,菜溪鄉象山村有一處山泉名為“孝子泉”,相傳明代世襲百戶侯陳亞保隱居于南溪,有長子陳雄,次子陳旺。有一年陳亞保病重,鄉人告知虎災泛濫的后山嶺尾泉水可以治病,繼母為了讓自己親生的兒子陳旺繼承家產,故意讓陳雄上山取水。陳雄雖知虎山取水兇多吉少,但為了解救父親性命,毅然冒險前往。說也奇怪,陳雄只身闖入虎山取水,路上竟然沒有遇見一只猛虎。由于路途崎嶇,歸返時天已灰暗,走到南溪水尾地段,被一塊石頭絆倒,裝滿水的小瓷罐摔得粉碎。陳雄心里著急,但也只能等待天明再回去取水,便在原地躺下休息,睡意朦朧中,耳邊傳來“滴滴答答”的流水聲。月上枝頭,陳雄驚喜地發現,小瓷罐竟然完好如初,一股清泉從地下冒出。陳雄趕緊將泉水裝滿了瓷罐,連夜抱著水罐趕回家中。陳父喝了兒子取回的泉水后,果然病愈。陳雄虎口取水的孝舉讓鄉親們既驚嘆又感動,此后“孝子雄”美名遠揚,不脛而走,后世稱之為“孝子公”。有詩曰:“孝感天心泉沸石,澤流裔世水知源。”其裔孫玉書篆書“孝子泉”三字銘于泉邊石上,至今猶存。
陳氏族譜亦記載“孝子雄”的故事。陳雄虎口取水侍父后,繼母的兒子陳旺感到母親偏心,愧對兄長陳雄,遂移居安賢里南溪村(今榜頭南溪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