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 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于1月6日拉開帷幕。1月5日上午,肩負著全市人民期望與重托的市政協委員們,滿懷信心地陸續抵達海源國際酒店、曠遠溫德姆酒店的大會駐地報到。莆田正式進入“兩會”時間。
上午9時,記者在政協委員駐地看到,報到現場秩序井然,布置簡潔大方,氣氛溫馨舒適。“委員,您好!這是您的參會證件!會議文件已放置您的房間。”在現場工作人員的引導下,委員們有條不紊地辦理相關手續,領取證件,整個報到流程規范有序,快捷高效。完成報到的委員們鄭重地佩戴起出席證,臉上洋溢著參加大會的喜悅心情,認真地翻閱會議資料,了解會議議程,并互相交流提案及收集到的社情民意,為大會召開做足準備。
“我們將認真履行職責,在服務發展、關注民生、促進和諧上積極建言獻策。”“我們要發揮好橋梁紐帶作用,把基層群眾的心聲帶到大會上去,為莆田的發展提供第一手素材。”……這些誠摯的話語充分表達了委員們的心聲。
會前,市政協委員們深入基層,傾聽民聲,開展了扎實細致的走訪調研,廣泛收集社情民意,精心撰寫了一系列針對性強、涵蓋領域廣的提案,涉及經濟、社會、文化、教育等各領域,充分展現了委員們的擔當與作為。
2025年是全面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對于即將召開的大會,委員們信心滿滿,紛紛表示,在會議期間將嚴格遵守大會紀律,認真履行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職能,切實擔當起身上肩負的責任和使命,不辜負社會各界的期望;將結合一年來基層調研的所思所想,把百姓關心、社會關注的熱點問題帶到大會上,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和良好的精神狀態,為我市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委員智慧、發出委員聲音,積極建言獻策。
(時報記者 吳芹芹)
陳國仙:為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本報訊 “作為一名政協委員,應該積極參政議政,建言獻策。”市政協委員陳國仙表示,此次參加兩會,他的提案是關于院前醫療急救體系的建設。院前醫療急救至關重要,關乎到民眾的生命安全。當前,該體系也存在一些的問題,如急救資源配置不均勻,偏遠地區急救防疫時間長,專業技術人員培訓不夠系統。
“高質量的院前急救體系建設迫在眉睫。”市政協委員陳國仙是莆田市第一醫院副院長,他深知院前急救的重要性。他建議,加強急救人員的技術培訓,建立了標準化的培訓體系;通過定期考核、實戰演練相結合,提升急救人員的專業技能和應急處理能力;同時應該進一步完善急救設備的配置,提高效率和質量。
此外,陳國仙認為,應加強院前醫療急救信息化建設,同時運用這個信息手段進行精準的調度,推動急救調度信息與電信、公安、交通相關部門和機構的信息共享與聯動,提高指揮調度和信息分析處理能力,縮短了急救響應時間。優化急救資源配置,根據人口密度還有區域特點等合理布置急救站點。“希望我們政府、醫療機構、社會多方進行協作,為民眾提供更加及時、更加高效、更加優質的急救服務體系,共同為生命健康保駕護航。”
(時報記者 吳芹芹)
翁榕欽:責任重大使命光榮
本報訊 1月5日上午,市政協委員翁榕欽來到報到現場,一身紅色套裝、親切的笑容,格外引人矚目。“非常激動,也深感責任重大,使命光榮!”來自婦聯界別的翁榕欽表示,三年的履職生涯沒有讓她滋生一絲懈怠,隨著積累的履職經驗,讓她深感肩頭責任越來越重,故而一年比一年更認真。
參政議政一路走來,翁榕欽每年參會都有提案,而且每年提案都得到相關部門的答復。“過去一年,莆田推動實施了一大批民生工程,為老百姓解決了難題、辦了實事。希望通過政協委員的建言履職,進一步推動莆田發展,讓百姓擁有更多的幸福感、獲得感。”
今年翁榕欽的提案是關注“建立生育支持政策體系”。近年來,生育率越來越低,雖然有些地方出臺了一些鼓勵生育政策,但政策的廣度、深度和力度明顯不夠,配套性不強,以致政策效應尚未顯現。同時優化生育政策主要靠政府推動實施,相關成本也主要由政府和個人承擔,不利于優化生育政策發揮長效作用。翁榕欽建議,建立實化具體的生育支持體系。要加強對育齡人群的醫療服務保障;建立政府、企業、個人多元成本分擔機制;擴大示范性、普惠性托育資源供給;為育齡父母解除托育的后顧之憂;大力倡導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提倡適齡婚育、優生優育,鼓勵夫妻共擔育兒責任;加強家庭家教家風建設,推動形成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
(時報記者 吳芹芹)
翁曉宇:肩負重托話民生
本報訊 肩負重托,滿懷激情。“參加兩會是委員職責、是榮耀、更是使命。讓我心潮澎湃、滿懷期待,對今后的發展更是信心滿滿。”市政協委員、百壽康集團董事長翁曉宇說,近年來,我市發展日新月異,各項民生工程建設更是一年更比一年好。這次參會,他帶來了《關于合力推進養老機構醫養融合建設的建議》《關于加快發展民生科技的建議》方面的提案。“希望政府和部門能夠進一步加大對醫療、養老、科技等倍受群眾關心、關注的民生工程建設方面的投入,讓廣大人民群眾擁有更多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時報記者 翁志鵬)
魏黎暉:給地下車庫安全“加樁”
本報訊 1月5日,出席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的委員們陸續抵達駐地向大會報到。委員們個個揣著良策有備而來。
當節能減排、綠色出行成為一種新風尚,新能源汽車的優勢不言而喻。私人乘用車市場銷售火爆。如何能擁有一個屬于自己的充電樁,也成為萬千車主尤為關注的現實問題。面對日益加劇的充電矛盾,市政協委員、莆田市新的社會階層代表人士聯誼會執行秘書長魏黎暉帶來了一個關于《小區地下車庫安裝新能源充電樁管理》的提案,從小區充電樁建設這一角度“發聲”。
魏黎暉表示,越來越多的居民選擇購買新能源汽車作為出行工具,隨之而來的小區充電樁安裝及管理問題也日益凸顯,如:缺乏統一管理、私自拉線違規改造電氣線路等、充電樁安裝后的運維管理責任不明確、消防安全等,為此他建議,由政府相關部門牽頭制定出臺適用于小區的充電樁安裝的規范性文件;強化安裝審批流程;明確運維管理責任;加強安全宣傳教育;消防安全強化措施,從源頭上優化消防安全布局等。
“私人充電樁將成為未來充電系統的主流。”魏黎暉告訴記者,希望各部門聯合起來,結合實際情況,共同解決市民“充電難”的問題,讓更多車主在自家小區實現“充電自由”。
(時報記者 吳芹芹)
吳懿嫻:擔當有為諫諍言
本報訊 “隨著我市教育事業的快速發展,中小學生的健康問題日益受到社會各界的關注。其中,食品安全作為學生健康保障的重要一環,直接關系到學生的身體健康和成長發育,食品安全監管工作顯得尤為重要,一直受到廣大群眾的關注,持續加強我市中小學校園周邊的食品安全監管,構建安全、健康的校園食品環境,是當務之急,也是長期任務”。作為一名長期從事和關注教育的市政協委員、城廂區泗華幼兒園園長吳懿嫻通過前期認真走訪、調研,在本次會議期間,她向大會提交了《關于持續加強我市中小學校園周邊食品安全監管的建議》的提案。
吳懿嫻建議,政府應成立由市場監管、教育、衛健、城管、公安等多部門組成的領導小組,形成監管合力,提高監管效率,以市場監管局為著力點,對學校周邊的食品安全進行全方位監管。強化日常監管和專項整治相結合,組建專門的管理隊伍,加強監管力度,及時排查安全隱患。強化監管手段,采用定時檢查與突擊檢查整治相結合,重點加強對學校周邊200米范圍內食品售賣店進行檢查整治,特別是流動攤點售賣的食品,堅決予以取締不符合食品生產經營要求的店鋪和攤販;積極廣泛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普及食品安全知識,讓社會廣泛知曉,共同參與,提高食品生產經營者衛生安全意識;開展“食品安全知識進校園”活動,加強普及食品安全知識,增強師生識假辨假、安全消費意識及能力,提高自我保護能力;暢通投訴舉報電話,嚴厲打擊各類違法行為。真正把12315這個執法平臺運用到實處,在學校及周邊設立投訴站(點),對學校周邊的違法經營進行重罰,確保學生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鼓勵社會公眾對無證經營食品、經營假冒偽劣食品、銷售過期變質食品等違法行為投訴舉報,共同打造安全健康的校園及周邊環境。 (時報記者 翁志鵬)
林麗賓:認真履職獻良策
本報訊 1月5日上午,承載著全市各界群眾的期盼,參加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的委員們陸續來到大會報到現場辦理報到手續,滿懷參政議政的豪情參加本次會議。
記者在報到現場看到,完成報到后,委員們有的仔細查閱會議材料;有的向工作人員遞交提案;有的聚在一起討論著時下關注的熱點問題……現場交流討論氛圍濃厚,委員們對近年來我市取得的各項成就紛紛點贊。
“做為一名市政協委員,我倍感榮幸和自豪,也深知責任重大,大會期間,我將認真履行本次大會各項議程,對我市繪就新一年發展藍圖充滿期待,這次我帶來了《關于促進南日島旅游經濟平衡發展》的提案,建議相關部門深入挖掘海島的歷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家族家風家教文化等元素,將其與南日島的自然風光、民俗風情等旅游資源進行有機整合,設計出具有吸引力和特色的旅游線路與產品組合,打造南日島中部旅游熱門打卡點,進一步豐富游客在南日島中部的旅游體驗”。在大會報到現場,市政協委員、秀嶼區基督教協會會長林麗賓說,希望能得到相關部門的重視和采納落實,共同推動海島旅游事業邁向新的臺階。
(時報記者 翁志鵬)
盛富兵:激情滿懷赴盛會
本報訊 1月5日上午,承載著全市人民的心聲與期望,滿懷著履職的熱忱與激情,出席市政協八屆四次會議的委員們陸續抵達大會駐地報到。
“今年帶來了什么提案?”“準備提什么建議?”“大會上你想探討什么話題?”……因大會相聚的委員們,熱絡地打著招呼,一開口便迅速進入了會議狀態,就各自關心的經濟社會熱點話題展開了討論。
當天上午十時許,今年新增補的市政協委員、莆田市婚慶行業協會會長盛富兵在辦理完報到手續后,莊重地將出席證佩戴在了胸前。“戴上這張政協委員出席證,倍感榮幸。”盛富兵說,很榮幸能夠加入政協這個大“家庭”,這是組織對我這個“新莆田人”的信任,也是一次考驗,更是一次難得的學習機會,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將以高度的責任感、使命感認真履行好委員職責,積極參政議政,傳達社情民意,圍繞全市經濟社會發展大計,建睿智之言,獻務實之策。
(時報記者 翁志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