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方欲曉,“全國文明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一塊塊“金字招牌”迎著初晨的光熠熠閃耀。近年來,莆田市城市管理局緊緊圍繞市委“一五二三四”工作部署和“項目強、產業強、莆田強”要求,從“心”出發,“精”字下手,通過一項項硬舉措、軟服務,在“精管”中彰顯城市形象氣質,在“細治”中推動城市功能提檔升級,讓城市在蝶變中繪就一幅幅美麗莆田新畫卷。
數字賦能 城市更智慧
藍綠標識跳動著不同市容類別AI智能識別結果,一旦識別出市容亂象便自動觸發紅色標志預警。在莆田市數字城管中心,偌大的顯示屏上,縱橫交錯的城市部件信息跳轉和井然有序的問題派件流轉忙而不亂,24小時對12類城市部件視頻畫面進行自動分析、智能預警,這是過去僅靠人工問題采集無法實現的。
數字驅動變革,智慧賦能發展。近年,莆田市城市管理局積極融入“全市一張圖”,建成啟用市、縣區(管委會)一體化運行的城市運行管理服務平臺,推動智慧環衛、智慧路燈、智慧燃氣、智慧物業等五大類25個應用場景,對市政部件、環衛設施等5.4萬多個管理對象進行落圖落位,以海量數據匯集堅實基底,引入物聯網感知等技術,進一步提高平臺智能化水平,推動以數字“算力”提升城市“腦力”。
“城運平臺實現了城市運行管理‘一網統管’,并通過和‘全市一張圖’的深度融合,拓寬了數字化管理手段覆蓋面。”市城市管理局數字城管中心柯璘介紹。
同樣迎來“數字化升級變革”的還有房屋“養老金”。莆田市在全省率先建成啟用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全程網辦平臺和智慧監管平臺,把全市逾29億住宅專項維修資金納入“雙平臺”系統管理,推動資金審批使用“零跑動”,資金去向全程“可追溯”。
“以前資金申請使用必須得去窗口,也擔心資金被人挪用,現在通過手機就能申請,資金明細清楚,很方便也放心。”荔城區荔能華府業主林阿姨欣喜表示。莆田聚焦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業務全要素、全流程,打通窗口、銀行和部門間數據壁壘,匯聚共享716.5萬條房屋數據,梳理出6大類51個在線風險點,以“風險預警”織密住宅維修資金管控網。同時,依托全程網辦平臺實現住宅專項維修資金交存、賬戶更名、資金退款以及使用撥付等業務全線上辦理,累計受理全程網辦件1875件,繳存面積13.96萬平方米,金額1188.48萬元,讓數據“跑路”代替群眾“跑腿”。
莆田市把數字化作為“趁手”工具,有效解決城市管理中的堵點、難點問題,推動城市管理工作從“事倍功半”走向“事半功倍”。
“開店做廣告招牌會想當然覺得怎么好看怎么做,但是經常看到有店家做得不規范被要求拆了整改,現在可以線上咨詢了再做,省錢省事。”在城廂區梅園路經營服裝店的王女士感慨。莆田市城市管理局在其官方微信公眾號“莆田城市管理”設置了線上店招咨詢服務功能,并將系統融入“一張圖”,實現店招咨詢一分鐘申報、一趟不用跑、一分錢不花、一天內完成。
除了店招線上咨詢,“莆田城市管理”微信公眾號還部署了城市管理案件隨手拍上報功能。市民可以將城市管理領域高頻事件通過公眾號上傳至系統,形成“問題清單—整改清單—清零清單”閉環工作模式,2024年共通過公眾號受理群眾舉報投訴件1123件,處置率99.55%,及時高效回應民生訴求。
善管善治 城市更靚麗
荔城區黃石高速路口,“媽祖故里,靈秀莆田”文化標牌“亮堂堂”迎接八方來客;莆田高鐵站邊坡,“中國啤酒之都”“中國鞋都”“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城市提供新鮮生動的“入口”;八二一南街,“山水詩畫生態韻城”“匠心智造產業新城”等一組組凝練莆田文化和產業內涵的箱體廣告,彰顯城市自信……2024年10月,莆田市首批城市IP項目建成落地。
該項目由市城市管理局牽頭,聚焦人與自然、人與城市兩個“和諧”,圍繞“先行實踐、決策部署、城市榮譽、城市名片、建設成就、黨建民生、媽祖故里”七大展示主題,選取城市重要節點和路段,運用標識標牌、綠化彩化、美術陳列、燈具小品、LED展示、動態夜景等手段,采取市場化運作分期開展提升改造,傳播莆田獨特內涵品質和文化風貌。
城市的細節蘊含著城市的品味和文明氣質,精細化管理便是暢通城市發展脈搏、彰顯城市獨有魅力的“傳感器”,這也時刻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內功”。
莆田市城市管理局堅持常態化創城,深入開展市容秩序、環境衛生整治提升行動,推動市容市貌管理從主次干道向背街小巷拓展延伸,2024年共出動執法人員7.5萬人次,查處店外店等行為9.63萬起。
下午5點,涵江區新涵街凱旋國際小區,環衛工人將藍色垃圾桶從垃圾分類屋中推出,垃圾收運車擺動尾部勾臂,牢牢勾住垃圾桶,將桶內垃圾倒入車身同樣是藍色的可回收垃圾收運車中,車廂閉合,駛往下一個收運點。專桶專運、專車專運、專線專運,這是莆田城區各大垃圾分類屋每天都在上演的一幕。
莆田市持續推動垃圾分類“新時尚”,創建城廂區、秀嶼區省級生活垃圾分類示范區,2024年共新(改)建生活垃圾分類屋(亭)200座,開展生活垃圾“混裝混運”專項整治行動,進行執法檢查210次,規范車輛標識459輛,立案4起,基本實現生活垃圾“桶車一色”分類專車專運,在住建部垃圾分類評估中繼續保持大城市第二檔、成效較好。
“我們加快垃圾分類腳步邁向農村地區,深化農村生活垃圾治理,助力美麗鄉村建設。”市環衛處林存華介紹,2024年,莆田市新增5個鎮(街)全鎮域落實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創建北岸省級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試點縣、荔城區市級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試點縣,目前全市超過60%的鄉鎮(街道)全鎮域落實農村生活垃圾分類機制。
夜幕之下,城市煙火氣伴著路燈與星光逐漸蒸騰。“這幾年樓下開了很多年輕人喜歡的燒烤店,但是有一些店鋪煙囪朝街,太熏人了。”家住仙游縣鯉城街道錦福上城小區的陳先生說道,在向“莆田城市管理”微信公眾號上報問題后,燒烤店煙囪問題很快得到解決。莆田市強化城市餐飲油煙污染擾民“點題整治”,共檢查各類餐飲服務場所7929家,發現并整改煙囪、爐口朝向街面及露天燒烤、占道經營問題314個,關停、搬遷、轉換業態18家次,守護城市“煙火氣”,更護城市“文明味”。
民本為懷 城市更宜居
“城,所以盛民也。”莆田市對標城市管理要像繡花一樣精細,緊盯群眾“需要”,在市紀檢監察部門的指導推動下,“室組局”聯動用心答好“食、住、行”答卷,用情服務提升城市宜居指數和群眾幸福指數。
晚間飯點過后,餐廚垃圾收運車準時出現在悅華酒店餐飲中心后門,等待當日收集到的餐廚垃圾。
莆田市城市管理局把為民服務落在“食”處,在全市范圍內排查造冊餐廚垃圾產生單位登記8619家,設置121條餐廚垃圾收運路線,做實全覆蓋收運,2024年共收運處置餐廚垃圾3.6萬噸、廢棄油脂3449.67噸,推動餐廚垃圾變廢為寶,有力守護市民“舌尖上的安全”。
物業“小事”均是民生“大事”,莆田市城市管理局把群眾工作干在“住”處,聚焦物業小區公共收益被侵占等問題,采取督導組+專班聯合推動模式,集中開展專項整治,累計整治屬于業主公共收益7042萬元,責令219個物業小區限期整改,信用減分物業公司99家次、立案查處9家次。
“我們就物業小區公共收益經營管理、資金管理、使用管理、公示管理等方面建立健全長效管理機制,讓業主的公共收益更透明,賬目更清晰。”市城市管理局物業專班劉劍武表示,在有力的推動下,全市物業小區公共收益季度公示率達100%,物業企業經營公共收益小區專戶開設100%,還打造了12個示范小區。
連日來,荔城區荔園小區內燃氣管道改造如火如荼。作為全市第一個經濟適用房小區,荔園小區燃氣管道運行多年,“超長服役”帶來不少安全隱患。市城市管理局獲悉群眾訴求后,立即責成燃氣經營企業全方位展開管道排查,對存在安全隱患的燃氣管免費更換改造,并按照自愿原則,采取“補貼+自費”的方式,為群眾安裝濃度報警器及自閉閥。不到1個月時間,就完成6棟170戶的燃氣管道改造,項目工期比預期縮短一半以上。
為集中消除老舊小區燃氣管道設施老化產生的安全隱患,提高戶內用氣安全性,在市城市管理局指導支持下,荔城區成功爭取到中央補助,兩年內對轄區內47個老舊小區共23225戶的燃氣管網進行更新改造,并出臺燃氣管道老化更新改造惠民政策,對存有安全隱患燃氣管道免費改造。
同時,開展城鎮燃氣管道等“帶病運行”問題專項治理,壓力管道、運行20年以上非壓力管道、燃氣管道廠和工商業用戶設施評估率及問題整改率均達100%;運行5年以上的非壓力管道完成評估1167公里,超額完成2024年度目標任務,推動燃氣“問題清單”變群眾“幸福清單”。
“家門口的路燈比以前亮堂了,路面也平坦,出行更安全。”家住荔城區學園南路的劉阿姨欣喜表示,自家正在讀中學的孫子每天晚自習要到9點半才能回家,以前經常擔心孩子騎自行車走夜路不安全,現在放心多了。
莆田市城市管理局把為民解憂抓在“行”處,推進市政設施日常管養和提升改造,2024年共完成路燈LED節能改造1069盞,修補人行道、瀝青路面等約1.3萬平方米,動態消除城區積水點12處,雨水管道清淤31公里,補齊更換丟失破損井蓋、雨水口156座,讓群眾出行“無憂”。
燈火點亮城市,勾勒人間星河,屬于莆田這座城的熱鬧不曾停歇。向以“顏值”,精于“品質”,這是莆田城市管理人的初心和使命,也必將竭誠以繡花功夫、匠心精神,全面打造“整潔、有序、舒適、愉悅”的城市環境,為加快建設綠色高質量發展先行市、推進中國式現代化莆田實踐貢獻城管力量。(詹婷婷)